少年人看到父母眼中的懼怕,卻又勇敢的站在門口等著他,而不是像大多數人一樣,連門都不敢出。
內心深處一陣愧疚,自己的以一次性,就讓父母擔驚受怕,可不是為人子應該做的。
“別急,把你的刀劍,長槍都帶回去,說不定來年咱們還真能成為戰友呢。”
伍長上前拍拍少年人的肩膀,對於浙西而又勇氣的少年,他從不吝嗇自己的祝福。
畢竟在幾個月之前他也是這麼過來的。
在參軍之前,只是為了吃飽。
到了之後,一邊訓練,一邊有人教授只是,於是憑藉著腦子靈活,明白了許多道理。
見過了饑荒,也見過了戰亂,對於和平就越發的嚮往。
也對於隊伍之中宣傳的一些訊息,心裡就更加認可。
大明已經岌岌可危,到了必須變法的時候,而他們就是變法之中的先行者。
伍長只要想到家裡的老父老母,已經不用為了飢一頓飽一餐的生活而愁白了頭髮,就更加覺得,在崇禎皇上的注視下,一切都會變得更好。
這也是晁剛能夠領著隊伍翻山越嶺,千里迢迢黑沒有人掉隊的原因。
沒了後顧之憂,也看到了眼前的希望,人總是會迸發出奇蹟的。
**
昌平自西漢設縣,歷史源遠流長,被譽為“密爾王室,股朧重地”,素有“京師之枕”美稱。
西漢,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在縣域內設昌平、軍都二縣。
三國時期魏國及西晉、東晉時,二縣屬幽州。
北朝北魏時,省昌平入軍都;東魏時省軍都入昌平。
五代後唐時,昌平曾改稱燕平,後晉時複稱昌平縣。
遼,屬析津府。
宋,屬燕山府。
金,屬大興府。
明代定都北京後,將皇陵選址於昌平的天壽山下,景泰二年(1451年),遷縣治於永安城(今昌平區城北街道一帶,原縣治位於今昌平區舊縣村)。正德元年(1506年),升為昌平州(轄懷柔、密雲、順義三縣),成為明朝的京畿重鎮。
往日來的都是達官貴人。
前不久還有建奴流竄,企圖威懾昌平,從而包圍順義,拿下這一處重鎮。
在建奴攻打無果之後退卻,今日又迎來了一隊五千人馬的勤王大軍。
山西巡撫耿如杞與總兵張鴻功率五千人赴援,只是看其隊伍鬆鬆垮款,毫無鬥志的樣子,就知道平時訓練不足。
身上的衣服破舊,手上的兵器也是參差不齊,想來對於這些士兵的糧餉剋扣嚴重。
一個個面黃肌瘦,走路都沒多少力氣的人,有怎麼能夠上戰場打仗呢?
不過是空耗人力物力,還會激起兵變。
“巡撫大人,弟兄們已經到了昌平城下,不知承諾的糧餉什麼時候兌現?”
總兵張鴻功也是無可奈何,平時剋扣糧餉倒也罷了,如今正值用人之際,這些官員上嘴唇和下嘴唇一碰,還當能忽悠過去,他可不信的。
“急什麼?只要到了京師腳下,接了京師被困之圍,要多少糧餉,就有多少糧餉。”
山西巡撫耿如杞振振有詞的說道。
不是他看不起這些當兵的,而是整個大明如今的分為就是這個樣子,你要是對士兵們有了好感,那麼同為儒生的人,就會罵他一聲丘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