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千多萬兩銀子,還沒有出京城,就已經少了一半,層層抵減下去,分到士卒的手中能有一兩都算是良心。
“黃大人,回去好好的思量一下,不是什麼銀子能能拿的,皇上給了臣子們加薪,是想讓臣子們好好的建設大明,可不是為了讓臣子們繼續貪汙腐敗的。”
周皇后說完,一點也不給黃爌的面子,轉身就走了。
曾經她還覺得朝中的大臣們必須要給出尊重,可最近半年來,收到的不少訊息,無不說明這些人都是該殺。
也就皇上仁慈,還會讓這些人活著,說是創造什麼剩餘價值。
而一旁陪著的張嫣,卻忽然有些羨慕起來周皇后了,覺得這才是一個皇后該有的樣子,而那些被大臣們納諫說要三從四德,不干涉朝政的說法,在她現在看來,就是隻有一句話。
“我們做臣子的貪汙受賄,搜刮民脂民膏,你一個女人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別嘮嘮叨叨的,最好也勸著皇上別管的太嚴厲。”
雖然實情,大概真的就是這樣,卻總有許多人看不透。
**
皇太極騎在馬上,看著長城之內的風光。
此時已是十月底了,其實沒什麼好看的東西,可對於中原大地嚮往,讓他看得特別仔細。
“大好河山啊,怎麼就讓哪些漢人們給佔了,反而讓勇敢的滿人躲在寒冷的遼東忍飢挨餓。”
此時意氣風發的皇太極,根本就沒有一點在寧錦防線之下的狼狽。
貝勒濟爾哈朗是和皇太極一路,對於龍井關的戰鬥,可以說是一戰而下,比大蒙古人還要容易的多。
只是當前來看,收穫並不是很多。
奴隸太少,物資也不足以他們過一個不捱餓的冬天。
不過隨著洪山口,大安口等多個地方突破,隊伍壯大之後,也不是不可以劫掠一番大明的京畿之地。
“陛下這一次可是神機妙算,先祖都沒有做到的偉業,咱們已經踏出了第一步了。”
貝勒濟爾哈朗還是不習慣用漢人的方式來稱呼皇太極,本來兩人的地位也只差一點,可稱呼上的變化,總覺得自己矮了一頭。
貝勒濟爾哈朗是滿洲鑲藍旗人,努爾哈赤之侄。
自小就生活在宮中,由努爾哈赤加以撫養,所以他與皇子們關係很好,尤其是與皇太極的關係更是非同一般。父兄反叛後,依舊受到信任和重用。從青年時代起,追隨努爾哈赤南征北討,因軍功受封為和碩貝勒,是努爾哈赤時期共柄國政的八大和碩貝勒之一。累封和碩鄭親王。
此時是皇太極手下的四大親王之一。
“哈哈,說的不錯,這一次咱們就去嚇唬一下大明的小皇帝,看能不能弄到一筆財物過冬。”
皇太極沒想著真的能夠打下京城。
畢竟滿人太少,帶著的物資也不足以長期的戰鬥。
“咱們是等一等嶽託、杜度、薩哈廉他們,還是現在就去攻打喜峰口?”
貝勒濟爾哈朗問道,進了關內,山路卻是不太好走,比不上遼東的平原開闊,能夠讓駿馬賓士起來。
“為了穩妥,還是等一下他們吧,咱們的斥候還是比漢人的厲害,相信這裡的訊息,還未曾洩露出去。”
自信就是一場場的勝仗打出來的,皇太極現在就很自信。
孫傳庭就在薊州遵化逗留。
擺平了薊州兵變,也給薊州換了官員,還沒來的及喘口氣,前去西安府和城鎮會合,就接到了新的情報。
而且是三封來自不同方向的情報,可說的也只有一件事情。
“滿人入關了,走的路線是龍井關,洪山口,大安口那一帶。”
其中一封來自京城內閣,一封來自西安府崇禎,另一封來自喜峰口關。
喜峰口是燕山山脈東段的隘口,古稱盧龍塞,路通南北。
漢代曾在此設松亭關(“喜峰口即松亭關”存誤,後面有論述。),歷史悠久。東漢末曹操與遼西烏桓作戰,東晉時前燕慕容儁進兵中原,都經由此塞。後易名喜逢口。
相傳昔有人久戍不歸,其父四處詢問,千里來會,父子相逢于山下,相抱大笑,喜極而死,葬於此處,因有此稱。約至明永樂後,訛稱為喜峰迴。
明景泰三年(1452)築城置關,稱喜峰口關。今通稱喜峰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