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十月份就在酷熱的實踐中流失了。
而剿滅反賊的事情也幾乎進入了尾聲。
王嘉胤、高迎祥、張獻忠、王自用等人已經被追趕到了一處叫做鄭州滎陽的地方。
也不知這些人為何如此能跑,居然從陝西這一帶,跑到了河南去了。
不但距離遠,而且河南那個地方的起義條件根本就不成熟。
“嘿嘿,天下沒了世家,卻還有門閥,沒了門閥,卻又有了士大夫,不知道往後還會產生些什麼稀奇古怪的玩意。”
崇禎可不相信,一群起義軍,能夠在軍隊全力圍剿之下,還能夠神不知故不覺得跑路,這其中沒有那些所謂計程車子們的幫助。
歷來戰亂都有這麼一群自以為站在最高點,可以掌控全域性的人,玩一些一天地為棋子的把戲。
當然大多數都是給玩脫了。
東漢末年是這樣,然後“黃巾起義”席捲天下。
大唐末年也是如此。
現在是不是輪到他大明瞭?
雖然崇禎對這個時代的文人下限很是不恥,可這些人明哲保身的能力真的可以讓人刮目相看。
小麥已經全部種上,一口口水井也都被打了出來,暫時解決了吃水難的問題。
只需要等到明年四五月份,就能收穫一波,差不多半年的時間可不能讓這些人全部閒下來。
正想著,一路從京城趕來的徐光啟,走了進來。
如今在西安府周圍可是建立了不少適合當地特色的廠房,其中容納的人口多的不計其數。
若是糧食突然有了缺口,要是暴動起來,很難鎮壓的住。
徐光啟不是軍人出身,看不出其中的隱患,可皇上堅持如此,他也沒有辦法,只能照辦。
“皇上,您需要的水泥配方已經研究出來了。”
配方同樣是一個殘次品,只知道大概的方向,就開始讓人試錯研究,好在道院改制之後,每一個有本事的人,都想要拿到一萬兩白銀,和一個大學士的帽子戴戴。
和之前不同的是,一開始這些人只關注一萬兩銀子,直到皇上為了保住“火槍大學士”的帽子,不得已換了整個朝廷的大臣,然後這些人才幡然醒悟。
原來相比於銀子,這一個帽子似乎更加珍貴。
這次來到西安府,也是崇禎先行把大概的選址做好了,才傳書讓整個道院全部搬過來,沾一沾十三朝古都帝王之氣。
其實最重要的就是怕把這些技術人員,放在京城不放心。
“哦!研究出來了?其中的工序複雜嗎?讓那些普通人能不能夠生產出來?”
崇禎一臉欣喜的連續問出了三個問題。
水泥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的修路就會順利許多,而其中的好處,不用是哦就能明白。
加快物流的運輸,就能盤活這一片農業蕭條的地方。
不過是一種另類的社會財富的分配。
把東南方向的多餘糧食,可以用貿易的方式,讓那些商人們給運輸過來,然後以物易物,而不易現銀交易,也就斷絕了大部分投機取巧的行為。
更重要的是,作為掌控者的他,能夠清楚的知道每一種物資都會去往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