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瞧著楊鶴不想在說話,也知道一些官員的底線,實在是刺激到老頭了。
一個守規矩,講道德的老人,把他的一聲都獻給了他的國家,回過頭來一瞧。
吆喝,後面還有這種人存在。
這讓他的努力看起來真的像傻子。
畢竟旁人都在撈銀子,視人命如草芥,而你自己卻在逆流而上,裝什麼正人君子。
崇禎從楊鶴的府邸出來之後,抬頭看了看天色。
秋天本事多雨的季節,到現在還是萬里無雲,想來是近期不會在下雨了。
就是不知道挖井取水的事情進展如何了。
很快一份簡單的招賢令,就從西安府開始,向四面八方傳遞。
其中的內容,卻很奇怪。
不是召集文人,而是在召集各個行業的頂尖高手前去做官。
還註明了,每一種手藝,應對的是哪一種官職,俸祿多少,權利劃分的也很詳細。
疑惑者有之,嗤笑者更多,就是沒有人前來。
似乎大明朝廷的信譽,已經真的不剩一點了。
“麻城李長庚,見過皇上。”
“洛南薛國用,見過皇上。”
“鳳祥袁應泰,見過皇上。”
李長庚和薛國用,袁應泰三人在崇禎除了楊鶴的府邸,立刻就召見了過來。(正史中薛國用和袁應泰已經死了,這裡只是借用。)
最近三人一直跟著楊鶴處理政務,由於是接觸的最底層的政務,才能夠以小見大,看出中微妙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只要時間越久,改變的就會越多。
而看得越是細緻,心裡的真就就會越多。
只覺得楊鶴楊大人處理政務的水平,真的是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
可在幾次的吹捧之下,才知道其實另有其人。
在今日之前,他們可從來沒有想過,這個人竟然會是當今的皇上。
一位繼位勉強一年,年歲剛好十八,從沒有了解過底層生活的人,卻能夠做出這種最適合底層人的長遠規劃,真不知道當年孫承宗老先生到底是怎麼教的學生。
而這三人,崇禎也在私底下了解過,若真的而是爛泥扶不上牆,即便是有楊鶴的推薦他也不會重用。
“免禮,免禮,諸位都是楊老介紹過來的人才,俊傑,想來能夠隨朕一掃大明的頹氣,還天下一個朗朗乾坤,朕已經備好酒菜,請三位不吝賜教。”
崇禎目光掃過,果不其然三人雙頰漲紅,一臉的感動之色。
這種禮賢下士對於還處在底層和中層這個階段的人,才是最有說服了,也最有用的。
而最頂端的那些大臣們,可沒有這種覺悟。
儘管面子上裝的一副感激涕零的模樣,轉個身就什麼都忘了。
恩義對那些人來說,還不如一張銀票有價值的多。
雖然此時已經離著春秋戰國很遙遠了,可對於讀聖賢書的那些文人來說,那種君主為了名士執鞭的禮儀,也真的是很感動的。
崇禎此時只是請了一桌宴席,更是親自相迎,已經是殊為不易,更何況還有這種出自皇上之口的誠懇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