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的童貫,可不像《水滸傳》裡寫的那樣,對蔡京卑微逢迎,作為太傅,手握河北、河東、陝西大權,可以說童貫在朝中的地位僅在太師蔡京之下,是可與蔡京爭鋒的人。
六賊之中,此二人官職最高。
多年的軍旅生涯,讓童貫不是那麼輕言放棄的人。雖然在征討梁山的時候被強行降智,但回來之後,卻依舊請命再徵梁山。
但蔡京沒有給他機會,指揮朝臣開始聲討童貫這些年在戰爭中犯下的錯誤,把童貫再次掛帥的可能打壓下去。
宋徽宗也“從諫如流”,根據朝臣們的建議,改派以高俅為首,出征梁山。
高俅潑皮出身,靠著踢球媚上得到宋徽宗的賞識,後來在邊疆鍛鍊過幾年,被皇帝提拔為殿帥府太尉。也正是因為有在邊疆從軍的經歷,與西夏人“大戰”過,所以蔡京才把高俅推出來和童貫打擂臺。
但實際上,高俅在西北,那真的只是混資歷去的,耀武揚威曾經不少,正經的仗卻沒打過幾場。
即便如此,高俅卻也信心滿滿,以為梁山泊不過是卓爾小寇,只要自己出馬,便能手到擒來。
他和梁山是有仇的,最先上梁山的豹子頭林沖,就是他被他所逼,被迫上山。
所以對於剿滅梁山,高太尉有十分熱心,根本不想梁山招安成功。
高俅自認為實力不比童貫差,童貫之所以失敗,是輕敵大意,調集的軍馬也只是周邊常年未曾征戰之兵,又沒有帶水軍,這才被梁山賊寇殺得人仰馬翻。
吸取了童貫的教訓,高俅在點兵的時候,專門召集那些有作戰經驗的將領。
選來選去,高俅調了十位節度使來自己麾下,輔助自己攻取梁山。
這十位節度使麾下的兵馬都是打過仗的。
河南河北節度使王煥;
上黨太原節度使徐京;
京北弘農節度使王文德;
穎州汝南節度使梅展;
中山安平節度使張開;
江夏零陵節度使楊溫;
雲中門節度使韓存保;
隴西漢陽節度使李從吉;
琅琊彭城節度使項元鎮;
清河天水節度使荊忠。
聽起來很唬人,十大節度使,放在唐朝,足以佔據半壁天下。但在宋朝,節度使都是虛銜,沒什麼太大的權力,這些個節度使,大概也就只掌一州或數縣的軍馬而已。
這十個高太尉靜心挑選的節度使,還有一個獨特的地方,那就是這十位都是賊寇出身,和朝廷打過仗,實力強勁,朝廷征剿不成,這才改變主意進行安撫。
大宋給人的印象一直是積貧積弱,文盛武衰,軍隊戰鬥力差,但實際上,中原或許如此,西北禁軍放在任何朝代都不算弱者,這是敢於和悍勇的西夏、吐蕃、金等各國精銳正面戰鬥的強大軍隊。
大宋改變了策略,於是這十位受了招安,成為一方節度使,領著自己的本部兵馬為朝廷效力,被加節度使頭銜。
否則大宋王朝瘋了才會設定這麼多節度使,要知道,儘管是虛職,這節度使一般也都是給加給宰相、樞密使、宗師、歸義首領的頭銜,區區幾個草寇,若非大宋朝廷不給力,豈能獲此殊榮?
因為出身綠林,所以更懂同樣綠林出身的梁山賊,因此更容易獲得勝利。
這便是高太尉的奇葩理論。
也不想想,若真能如此,朝廷養那麼多大軍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