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恆無名侯王若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闐之以無名之樸闐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辱不辱以靜天地將自正
——錦書道德論
“第三十七章不足五十字,斷句不難。而且前面有文可參照,所以稍稍對比就可完成了。”
“道恆無名,侯王若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闐之以無名之樸。闐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辱。不辱以靜,天地將自正。”
/////////////////////////////////////////////////////////////////////////////////////////////////////////////////////////////////
“第三十七章與之前第三十二章極為相似,兩章原本可能是合併而關聯在一起的。我這裡也是直接先將譯文念一遍,你記下後可再與前文對照著進行參悟。”
秦無敵今天為秦深講授的是錦書道德論半部中的最後一篇。傳授模式也同以往一般,首先就是斷句,接著就是把自己對文章的理解進行了譯讀。
“大道恆久而(起源於)沒有文明(不可名狀)的時候,
候王如果願意遵守、遵從他,
天下萬物都將自行歸化。
歸化之後就會有所作為,
我(覺得)將這種盛世景象只能以沒有文明的遠古時候,民風樸實、民眾豐足的情形來形容。
盛況達成回到(沒有文明的)古老淳樸的社會風氣的時候,
任何人都將不會受到侮辱(人人平等)。
沒有了侮辱汙濁,世界就將復歸寧靜。
這時候,天地(間的一切事物都)將回到自己正確的軌道之中。”
草廬之內,隨秦無敵的話音落下,又重新歸於寧靜。
空氣中餘下的輕微沙沙聲,那是秦深在認真地拿著筆在做著筆記。
秦無敵唸完譯文,又靜待秦深停下了筆頭抬起頭來,這才開始了繼續進行授課。
“我認為從本篇看來,其實應該放於三十二章之前。或者說,三十二章為本篇的後續之註記心得,或許更為合理些。”
作為道篇之最後一章,秦無敵破例多講解了一些自己平日的想法出來,給秦深作為參考。
“或許是竹簡案牘已亂,又或是其他加密等原因造成。但這不妨礙我們對李師之道的解讀。道就在那裡,心有其道,見道則明,不論何方。”秦無敵伸手在第一句上標了重點線來作為提示,“這前面的兩小節,是基本完全一致的。但後面的這個小節,一個是萬物將自賓,另一個則是萬物將自化。秦深,你來說說,都是說道之樸,何以不同?”
“我覺得,前者有天下弗敢臣,所以後面接為將自賓。而後者無此句,所以侯王若守之,則接為將自化。”
對於師父出的小小考題,秦深張口就將自己的理解娓娓敘來,“這是師祖根據不同的前提,給出了不同的後續。
萬物自化者,自行變化也。自化者,大道恆無名,故而有欲作,是以方闐之以無名之樸。
萬物自賓者,奉以為主也。故自賓者,以樸居其先也。見樸,不見,則師祖分為敘之也。”
“不錯。”秦無敵點了點頭稱讚了一句,“能看到本篇是說道恆無名,樸亦無名,說明你用心了。
本篇中,李師認為大道初成,萬物自化,樸亦初生也。故有候王守大道,而無守其樸也。”
秦無敵對秦深的回答是滿意的,所以稍微再提點了一下本章的重點後,就此結束了今日的晨課。
……
“..變化而成為慾望要發作的時候,我將以無名之樸來填滿其中。”剛來到草堂這兒,秦深就聽見陳曉曉正在向瓊尼敘述自己對文章的理解。“我看這就是李師拿‘樸’來鎮壓內心慾望的最為直觀的證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