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壽也
——錦書道德論
“第三十三章這段話是簡簡單單的四句話構成,斷句方式極為容易。”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壽也。”
/////////////////////////////////////////////////////////////////////////////////////////////////////////////////////////////////
“第三十三章作為道篇,闡述了生活中的智慧與哲理。四句話語可以將這段話表述清楚。這譯文大致如此。”
沒有在講位上停留,秦無敵繞到了秦深身旁開始講解。
“知人善用的人是智慧的體現(機智),自知之明的人是聰明的表現(明智)。
戰勝別人的人是實力的證明(強力),戰勝自己的人是堅強的明證(毅力)。
知道滿足的人是過著幸福的生活(富足),堅持不懈的人是心懷遠大的志向(志堅)。
不(顛沛)流離失所的人活得更長久(安定),死之後也被念念不忘是壽命的延續方式(長存)。”
很輕鬆的課程。根據自己的感覺,秦深今天不緊不慢地繼續認真記錄著。
秦無敵駐足站在一旁,依然是靜待秦深記錄完成後,方才繼續為秦深剖析起這篇文章。
“立論,行文講究先立意,後築筋骨皮肉。此篇通篇全部是論點,或是論據,卻被拿來單獨成篇。
乍看之下,如果強行為本篇找一箇中心主旨,顯然是不太合適。八句話,分為八小點相對獨立的論點來看待,會相對自然些。
但,其實不然。本篇獨成一章,並非無的放矢,而是有其深意在其中。
…我們先看本篇首句。首句講的是明人。聰明之人,能看到別人的優劣長短,是謂其能知人。知人善用,是一位優秀的領導者所具備的條件。凡事不需要親力親為,就能做好,無為而治也。
緊接著的是明己。明智之人則不僅能看見別人情況,還能清楚知道自己的情況。明白自己的不足之處,可以彌補短板,可以避免覆轍。瞭解自己的擅長方面,可以精益求精,可以因勢利導。自知者,趨吉避凶,處事得法。
這明人、明己,說的是心智。
……
再下句則說的是勝人。勝於他人者,是實力之表現,強者的證明。物競天擇,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強健的體魄,是獲勝的基礎條件之一。成王敗寇,則是這世上對勝者的形象詮釋。而勝者不驕,驕兵必敗,經驗之談也。
此後續則是連以勝己。能夠突破自己的極限,是更為優秀難得的強者。相比勝於他人,戰勝自己更是成長的見證,也是人生的必然經歷。想要不斷挑戰勝己,離不開堅定的意志與健康的體魄。厚實的積累,是達成質變的基本要素。
這勝人、勝己,說的是身性。
……
再續則論的是知足。何為知足?之前有說,滿而不溢,勝而不驕,強而有所不為,是為知足。知足何富?有而不失,存而不去,皆為己有,故為足富。欲無窮而生有盡。知道滿足而止,方為真富。所以心貪者貧而流之其外,知足者富而留於其內。
再晉之則為聯關遠志。恆者堅毅,不屈不撓,堅持者勝,此可謂品行堅強,知行合一。是以堅強前行者,志不止於此也。人皆有欲,何以強者謂志之?心之高潔者,不戀於眼前。欲浮於一時,而志行於一世。這是富足且長遠的人才能達到的境界。
這知足、遠志,說的是行止。
……
再接繼,則道的是久安。富強久之,人有所居。居榮繁之,團結安定。當平安定居,豐衣足食,人想要的長平久安也就實現了。這種沒有戰爭,相互間平和相處的狀態,相對那種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四處流浪的情況,能讓人活得更好,也更為長久。
最後則可預之於壽考。長壽久矣,有謂之死而尚存。死而亡矣,何以曰壽?其草青青,其雪皚皚。枯榮野草總不盡,冰雪融消再見時。其形雖死,其神依存,故不忘者,雖死猶存。此等情形,皆如其命延而有續之,可歸於其壽尚存。故可曰,身死而有餘骨,樹死而有餘玉,人之死而名可餘存。
這久安、壽考,說的是人生。
……
這人生一世,所求為何?”
秦無敵雖然在上課之時特意留了時間讓秦深思考和消化其中的內容,但秦深還是在草廬之中一個人靜靜待了很久。
‘人生在世,所求為何?’
秦深帶著這個問題來到了草堂之中。
“秦深哥哥,今天怎麼一副憂心忡忡的模樣。”
見秦深愁眉不展,瓊尼忍不住出聲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