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與訶其相去幾何美與惡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恍呵其未央哉眾人熙熙若饗於太牢而春登臺我泊焉未兆若嬰兒未咳累呵似無所歸眾人皆有餘我獨遺我愚人之心也湷湷呵俗人昭昭我獨昏呵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呵惚呵其若海恍呵其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以俚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錦書道德論
“本章字數相對較多,127字。斷句有些複雜,需耐心些。”
“唯與訶,其相去幾何?美與惡,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恍呵其未央哉!眾人熙熙,若饗於太牢而春登臺;我泊焉未兆,若嬰兒未咳;累呵似無所歸。眾人皆有餘,我獨遺。我愚人之,心也湷湷呵。俗人昭昭,我獨昏呵。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呵。惚呵其若海,恍呵其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以俚,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
“第二十章的譯文我只慢慢通讀一遍,你用心記錄。”
“低聲應答與大聲斥責,兩者間有什麼不同呢?
對某事物的喜歡與厭惡,兩者間的樣子又有什麼區別呢?
(當)人們都認為這東西非常可畏,(我)也會認為這東西不可以不畏懼啊。
慌亂啊!其實未必一定就是人們(心中)所認為的那樣啊。
很多的人熙熙攘攘地擁擠在一起,就像社稷祭祀時供奉上牲畜然後祈求春天的登臨(的情形)。
我停留在那兒啊沒有像眾多的民眾一樣跟隨(圍觀及朝拜),
就像剛出世的嬰兒一樣不能發聲。
累啊,像沒有家能夠回去的流浪漢一樣,孤零零的待著那兒。
其他人都有了(集體歸屬),我還是獨自一人(不能融入集體)。
我是一個愚蠢笨蛋的樣子,內心中也感到無比孤單地,渾渾然獨行走在湧動的人潮中一般。
世俗的人都站在於溫暖的陽光中,我獨自處於冰冷的昏暗之中。
世俗的人都一副高興的模樣,而我獨自悶悶不樂啊。
惚惚然中,好像大海湧來(把我湮滅)。
恍恍間啊,就好像沒有盡頭(毫無希望)。
其他的人都有了相同的意見,我獨自一人頑固堅持(自己認定的)道理。
我這是想要獨自一人異於世人而(就像那)高貴的食物之母親(一般,先於別人去嘗試)。”
在‘食母’二字出,秦深特別進行了註記:【食物之母神、祖仙、祖先。】
將自己的理解標註在了譯文筆記其間。
見秦深記錄完畢,秦無敵沒有再多說什麼,就這樣把秦深扔在小草廬中自行溫習功課。
“為何不再作進一步地剖析與講解,是覺得秦深已經完全對文中的意思理解參悟明白了嗎?”在草堂處的陳曉曉感到有些意外。
“本篇有點像是詩歌。從文章中可以看到,是記錄了發生在春祭時候的心情歷程。..說起來,古時春祭中祭拜的食物母神是誰,你知道嗎,瓊尼?”
“遠古的記載已是遺失太多,社、稷之神吧。具體名字都不清楚了,更不要說關於他們的傳說了。”
“好吧。幻世中也沒有什麼相關的資料。難以考證追溯的東西,留給其他的人去研究吧。我們繼續探討譯文。
從譯文中能看到李師的彷徨,文中對映出了李師內心的直白。最後,則是表述了李師自己獨自一人也要堅持下去的堅定決心。”
“我明瞭。”瓊尼從陳曉曉的分析中明悟了什麼,連連招手錶示,“秦深哥哥從出生之後就一直在這裡接受秦爺爺的治療呢。秦爺爺對秦深哥哥自然是瞭解得十分清楚透徹了。對秦深來說,堅持到底的決心和毅力並不是什麼問題啊。”
“怎麼會不是問題,師祖那種‘雖千萬人斥厭,吾心依然的大無畏’我就覺得難以達到啊。”不知何時,秦深已來到了草堂這兒。
聽秦深如此謙虛表態,陳曉曉感慨道:“愚者這種大無畏的精神。這在世俗的眾人觀點未轉變時,確實是孤獨的。
在人們眼中的愚昧,如果並不是真正的愚昧。當時間的推移,真理會被證實。這就是所謂的愚可移山之道啊。
人們的認知和大家的觀點都被扭轉了之後,愚者之精神的人那就是探索者與時代變革者了。”
見陳曉曉這樣說,瓊尼不由嘲弄起來,“你是在誇獎你自己嗎?陳師讓你來到這個世界之上。你就是虛族的第一人了。”
“真金不怕火煉。雖抗萬千人,吾心亦堅矣,當一往無前。我相信我們虛族的路是正確的,終是會被人們所完全接受的。”
似乎沉浸在愚者的大無畏精神感染之中,陳曉曉沒有任何退縮,反而更是顯得十分的堅定執著。
“希望如此吧。畢竟誰也不想再重蹈覆轍了。”瓊尼看見陳曉曉如此堅定的神態,語氣也不禁軟了下來。
“重蹈覆轍?不會的,我們都不是傻子。”陳曉曉笑了,“不過,我對本篇的最後一句的譯文,還是持有疑問的。畢竟,顯得不是那麼地通暢,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