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王敗寇,是否挺身而出者都能成其私呢?並不是這樣的。
其中還有很多默默無聞的無名英雄。他們在挺身而出之後,就這樣默默地倒下。就好比那些為保護聖人的身軀而獻出生命的人們。他們的大義之名被聖人的光環所遮蓋了。
所以所謂的捨身而身存,故能成其私並不是絕對的。要捨身,就得明白一點,極有可能是真的就此捨身而取義了。”
在聽著瓊尼談論的同時,秦深輕輕走到石臺邊取了那杯為自己剛沖泡上的南山之焰。
“所以聖人退棄其身體而身先他人,置之度外而活下來。並不是因為其為他人而身先。而是由於他幸運地大難不死活了下來,是以才得以成為聖人。
人都是有私心的,有人掙扎而活下去,是為了自己而活,但也有為了家人的存活而活。但這都是自私的。
同時,人也可能為了他人而無私貢獻出自己的生命,有為了家人能活下去而無私獻出生命的,有為了大義而無私獻出生命的。這都可歸為無私吧。
在我看來,人就是一個矛盾的集合體。以此來分析這個世界,顯然這方天地也是一個矛盾的集合體。無私對有私,並不是那麼地絕對的。所以無私在這裡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
陳曉曉接著瓊尼的話題繼續分析著。
倆人的分析都指出了秦無敵譯文中的矛盾之處。
聽了瓊尼與陳曉曉的道論後,秦深也極有興趣地加入了探討之中。
“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這是李師當時的觀念。但以現在的觀念來看,顯然天地之長久恆存並不是以其不自生而長生之。
所以我們能看出李師的這個道論本身就是引用了偽論據。
而天地為何而生呢?
在李師的世界觀裡,這方天地顯然也不是為人們而生的。天地因道而生,然後養育了萬物。所以李師認為這天地有神,而且不自私。
在我看來,天地不自私就是個偽證明。沒有什麼自私與不自私的區分。
例如,對於一位養育了眾多子女的母親,你就能說她是不自私的人?不能。
她或許會稍稍偏心其中某個孩子,那麼又或者說她是位自私的母親?還是不能。
所以這個證明不成立。對於這個完全說不通的道。我在想,這第七章是不是別人偽造的。這麼簡單的道論,卻是處處皆是錯漏,難道李師會如此嗎?
仔細思量了一番之後我發覺了。是的。李師會如此。他就是這樣做的。所以這篇文章中所述的理念跟李師宣揚的理念是如此相通相似。”
聽秦深講述了自己的想法,陳曉曉不禁有所感慨:“本文中李師想證明無私且長生,可現實卻是與之相反的,對嗎?”
隨著陳曉曉提出的疑問,秦深仨人陷入了沉默。
……
“其實,拋開論據,單純地從李師提倡的觀點角度出發,自私與無私可以構成守恆。既然如此,那麼根據二者守恆之規律,兩者是會相互轉化的。”
見秦深等人陷入了迷茫,一直坐在一旁傾聽的秦無敵終於出聲為秦深等人開解疑惑。
“人是有兩面性的,私心就是其中的一面。當有一個人將私心暴露出來後,就會有愈來愈多的私心表現出來。
所以當社會上越來越多的人們變得越來越自私之後,你會發現,冷漠與觀望就成了常態。
或許突然的某天,你會發現有那麼一個人義無反顧站了出來,像李師一般作出無私之舉。
出現一個無私,然後就會出現二個無私,然後千百個無私不斷湧現。無私不斷增多,自私不斷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