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人都是笑話秦野,說他就是個沒理想的,這樣的話,才會盡往山裡搞事情吧。
然而秦野對此等評價不以為意。
作為一名穿越眾,他可能很多方面不及大謀,但要說對戰略高度的把握,軍師聯盟也要靠邊站。
太行山必然是好地方,既然其他人看不出來,那就再好不過了。
所以秦野對於流言蜚語,根本就不在意。
如今秦野和黑山軍處於最佳的和平時期,而袁紹、公孫瓚、韓馥等人,揹負著巨大的地方壓力,根本無力擴張。
而這時候,就是秦野大發展的時候了。
秦野開放了蒲陰陘、井陘兩處重要通道。由於飛狐徑是在袁紹的領地旁邊,所以沒有開放。加上蒼巖山、白石山,各處小通道,開始接受冀州的饑民。
徵東將軍秦野,開放邊境,賑濟災民。
訊息一經傳出,整個冀州動盪。
各郡、縣、鄉。
一村一村的百姓,集體離開了世代居住的土地,前往投奔秦野。
規模之大,開創了百姓遷徙的新歷史。
秦野賑災!
海內動盪。
無論討厭秦野的,還是敬佩他的,都是伸出了大拇指。
一時間,秦野的仁德之名,威震天下。
要知道現在的冀州,絕大部分歸屬於公孫瓚和韓馥。
百姓開始大遷徙,這兩位主公也被震的不輕。
雖然並不是所有的百姓都遷徙,雖然不是十室九空,但也是十室五空。
信都。
這裡已經是公孫瓚在冀州的大本營。
公孫瓚原本只是一郡太守,如今的地盤,卻是北地最大的。
因此他對於大局還是很滿意的,但也因為內政焦頭爛額。
“主公,百姓如此大規模的遷徙向什麼根據地,對主公極其不利呀。”關靖說道。對於根據地這個新出現的詞彙和勢力形態,天下人都是很陌生的。
“若沒有這些人口,來年會大面積荒蕪耕地。”單經道。
對於人口的重要性,可能尋常人不會去細想。但對於公孫瓚這樣的諸侯來說,卻是清楚的很。
雖然公孫瓚知道這件事情不妥,但他也沒有去阻擋。
畢竟他養不起這些人,若是硬生生擋住百姓的去路。咔嚓餓死多少萬人,肯定會發生民變。並且因為自己的緣故,死這麼多百姓,會讓公孫瓚的形象變的殘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