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高皇帝曾有遺詔:丞相、御史大夫平陽侯參、內史安國侯陵,各兼太傅;”
“又今,丞相加兼太師。”
“往後之朝議,太師便座此椅,平陽侯、安國侯立太師左右,佐朕厘治朝政。”
“待朕加冠,再遵太祖高皇帝遺詔,罷酇侯、平陽侯、安國侯太傅之職。”
聽聞劉盈這一番話語,殿內眾人只下意識抬起頭。
待看見御榻之上,呂雉只淺笑著朝劉盈點頭,眾人這才各自收拾好心中思緒,齊齊一拱手。
“臣等,謹遵陛下詔諭······”
行禮過後,曹參、王陵二人也走上御階,分別朝御榻上的呂雉,以及太師椅旁的劉盈拱手行禮,便按照劉盈的吩咐,一左一右站在了太師椅旁。
見此,殿內眾人再拜。
“見過太師,見過曹太傅、王太傅······”
至此,劉盈的‘發明創造’緩解才終於宣告完成,接下來,就都是尋常無比的章程了。
劉盈開口問:過去幾年,有哪些朝公、將士,武勳達到了封賞的程度?
曹參回過身答道:代相陳豨之亂,武勳達到封侯標準的有某某某、達到封君要求的有某某某;淮南王英布之亂,又有某某某應該封賞。
而後,曹參便將早就準備好的名單呈上,劉盈卻是看都不看一眼,便直接遞到了母親呂雉的面前。
待呂雉細細看過名單,對劉盈笑著一點頭,劉盈又問殿內百官:這些人應當封賞,諸公可有異議?
確定封賞名單被朝堂透過,劉盈便交代曹參:著手遴選合適的封邑,並於來年開春之時行封。
再往後,便是朝公百官民主決議,定下了關東宗親諸侯國中,空缺的官職人選。
與劉盈的預料基本一致:代、齊、燕、梁、淮陽五國,基本遵循了‘以諸侯王的母族外戚為主要考慮人選’的原則;
同時失去傅寬、曹參兩位王相的齊王劉肥,也如願得到了新的王相:小舅子駟鈞。
而趙國的太傅、相國、內史、中尉,則都被非呂姓的呂黨分子瓜分,太后呂雉得以藉此,將北方的兵權牢牢掌控在了自己手中。
到這裡,這場大朝儀的戲肉,基本就已經結束,朝臣百官再扯兩句‘陛下當勤學多思,不負高皇帝眾望’之類,這場大朝儀,也就可以結束了。
但不知為何,在劉盈、呂雉母子都沉默之後,殿內百官朝臣卻並沒有開啟預定的章程,而是各自低下頭,擺出了一副‘太后、陛下是不是還忘記什麼事了’的神情。
見此,始終端坐御榻之上,自甘為劉盈背景板的太后呂雉,也終是緩緩從御榻上直起了身。
“前時,長安民有風聞,言太祖高皇帝遺詔,欲皇帝年十七而加冠親政。”
此言一出,殿內眾人趕忙打起精神,雖還是一副閉目養神的模樣,卻又都紛紛豎起耳朵,生怕錯漏哪怕一個字!
就見呂雉略有深意的在殿內掃視一週,又看了看御階中段,那一坐、二站三道背對著自己的身影。
最終,呂雉溫和的目光,終還是停留在了劉盈英姿勃發的面容之上。
“太祖高皇帝駕崩之時,酇侯、平陽侯、安國侯等,皆於榻前。”
目光滿含期翼的對劉盈一點頭,呂雉便正過身,望向殿內百官時的面容,盡顯雍容慈藹。
“太祖高皇帝確言:使太子繼皇帝位,年十七行冠禮,大婚,而後親政。”
“今皇帝即立,自無枉顧先皇遺詔之由;吾太后之身,更不敢有損太祖高皇帝遺德。”
“皇帝年今十六,復一歲,便當遵先皇遺詔,而行冠禮。”
說著,呂雉便再次側過身,望向身旁的寶貝兒子劉盈。
“此一歲,皇帝當臨長信,參聽政務,習學治國之道;吾隨皇帝身旁,以解皇帝之惑。”
“待明歲,皇帝便當獨臨朝議,吾,亦當退居未央,享兒孫繞膝之樂······”
聽聞此言,劉盈只趕忙一躬身:“母后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