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也許還不知道余天錫已經死了,可是臨安城中的大小官員、王公貴族們,又怎麼可能沒有收到這樣一個重磅訊息?
每個人都盯著呢,喪事越晚發出去,朝中的非議怕是就會越來越多。這個非議,自然不可能是對趙昀的,而是對余天錫的非議。
史嵩之也知道趙昀頭大,左丞相剛剛上任兩個月,還沒有真正的理政過呢,就死在了任上,讓趙昀當初好不容易決定下來的左丞相,再次空了出來。
這又將是個讓人頭疼的選擇。畢竟如今不同往日,左丞相這個位置根本不可能空缺,為了穩定民心官心,左丞相的位置最好是在詔告余天錫喪事的時候,一併定下來。這樣的話,才能迅速穩定大宋朝的民心啊。
要知道,幾天前,因為跟蒙古人的三場戰事,大宋朝可是到處都是風聲鶴唳,各種流言飛語那是到處都是。人心惶惶自然不用多說,若是再有左丞相死在任上的訊息傳出去,而且還沒有安排新的人選,是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的。
史嵩之很清楚,趙昀之所以到現在還沒有詔告天下宣佈余天錫的喪事,最為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他還在為左丞相的人選而猶豫不決,還沒有定下左丞相的人選。
當然,左丞相的人選,趙昀只是其中一個決定的方面,余天錫死空出左丞相位置跟當初喬行簡請辭左丞相空出位置,也是不同的。
這一次,朝中各派激烈的爭奪才是導致趙昀到至今還沒有定下左丞相位置的最主要原因。
畢竟喬行簡請辭的時候,大宋朝一切都還好,局勢穩定,大災都過去,可是如今卻是邊疆不寧,蒙古人大舉南侵,朝綱震動,民心不穩。若是這個時候再不能平衡好朝中各派,選出各派都願意的人選,那個時候大宋朝面臨的怕是不只是外患,還要有內憂了。
“為今之計,只能讓聖上早日將左丞相的人選選定,這樣朝中安穩,聖上定然會很快就將餘公喪事詔告天下,這樣的話,餘公也能早日入土為安,有個交代,子由說是也不是?”
鄭清之依然沒有說場面話繞圈子,直接切入主題開門見山的道。
“鄭公說的有道理,可是左丞相乃一朝執政,豈能兒戲?依子由的意思,聖上根本不必如此急於將左丞相的人選定下,要多多考察才是。如今邊患眼看就已經平息,賈大人犒軍更是在不日之後就會回到臨安城。
襄陽城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賈大人這個親歷者那是最為清楚的。只要賈大人回京,定然能給聖上帶來好訊息。所以,子由到以為,聖上完全可以先將餘公喪事之事詔告天下,這樣的話,餘公也能早日入土為安。”
史嵩之沒有鬆口,這本來也是他心中的想法。
雖然說,他這個右丞相是不可能再坐上左丞相位置的,可是如今能坐上左丞相位置的也就那麼三個人,三個人中,自然是要選擇一個對他、對賈似道都有利的人選來做左丞相不是?
賈似道跟李鳴復的恩怨,史嵩之可是很清楚的。雖然說史嵩之也不認為李鳴復可以坐上那個位置,可是世事無常,誰又能真的說的準?
余天錫已經死了,他已經等於斷了條胳膊,要是再讓賈似道折戟,那他的處境可是真的會很不妙的。
“宰執的位置自然是不能空缺的,蒙古人到底是真議和還是假議和根本無法定論,更莫說因為四川、淮東、襄陽三地的戰事,各地百姓已經人心惶惶,已經有流民到處流竄,若是不盡早將宰執的人選定下來,百官群龍無首,官心不穩,對我大宋朝實在是太過不利了啊,子由!”
喬行簡這個時候介面道。
“呵呵,鄭公和喬公如此說,莫非已經心中已經有了人選?”
史嵩之瞅了一眼看似情真意切的喬行簡,又看看一臉悲天憫人的鄭清之,沒有繼續在這個問題上糾纏,而是直接反問道。
兩人番話滿嘴的為國為民仁義道德,雖然讓他心中很不屑,可是他卻也沒有必要為這些小事跟兩人繼續爭執下去,畢竟歸根到底,除了利益上的糾紛之外,大家還是同一根繩上的螞蚱不是?
大宋朝要是真沒有了,他們這些人怕是也落不了好,要麼死,要麼就揹負著背叛的罵名流傳千古。
“老夫和喬公確實已經有了人選,所以今日才聯袂而來,希望子由能夠同老夫和喬公一同向皇上上書。這樣餘公也能早日入土為安!”
鄭清之介面道。
“哦?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