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海哈布立即與餘介商議,最後確定了大致遷移的人數,十萬人,另需一萬士兵隨行保護。
如此,共計十一萬人,這將是整個西夏最後的火種。
而對於那十萬人的構成,塔海哈布和餘介產生了分歧。
塔海哈布認為當儘可能多的先滿足宗室及達官顯貴的要求,先轉移他們,若是還有名額多,則再在百姓當中挑選。
簡而言之,即是一切以權貴為先。
餘介自是不可能同意,真若如此,那他餘介豈不是帶回去十萬個祖宗?
此行,餘介的目的是為大宋增加可供驅使的力量,以免他們日後落入蒙古人之手,增強蒙古人的力量,這是餘介的目的。
若是帶回去的人,非但不能成為大宋的助力,反而成為大宋的負擔,那他非但徒勞無功,反而於國有罪。
餘介皺皺眉頭,道:“將軍不可,如此一來,我等未及起程,百姓便要先造反了。且若是權貴全部撤離,那你們還需要蒙古人來打嗎?自己就先垮了。”
塔海哈布聽了,也覺得有理,於是他便詢問餘介的意思,“那大使以為應當如何挑選?”
餘介道:“我意以你們公主為首,再領數十宗室,千餘官宦家眷,這些人,親王郡王以及高官等一個不帶,只帶他們的家眷。
其餘人則優選挑選青壯,健婦,手工藝者,如鐵匠木匠紡織匠等,這些人,最好是一家選出一二人為最,如此,既可保百姓不亂,又可保你們朝堂不亂,且官員家眷得到安置,他們在抵抗蒙古時也再無後顧之憂。”
塔海哈布聽了,深感有理,於是上書李德旺,請求照此執行。
李德旺心如死灰,他亦是想走,但是責任讓他不能走,所以他對於誰轉移,也沒太大的興趣,直接便批了。
轉移計劃一確定,頓時塔海哈布的家門便被踏破了,無數的官員向其求情,讓他一定要把自己的家眷帶上,甚至很多官員主動辭呈,好讓自己符合條件撤離。
當然,他們來的時候不可能空著手來,人人皆是帶了金銀財寶,塔海哈布一一收下,家裡的府庫頓時也滿了。
也許是感覺自己一個人得了這麼多的錢財,有些吃相難看,塔海哈布便命人給餘介送了一車財物去,當面感謝餘介,說餘介為轉移之事勞心勞力,且以後到了大宋,還需要餘介多費心。
餘介對塔海哈布濫用職權之事很看不慣,但還是接受了他的饋贈。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淨則無用,餘介對塔海哈布也只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西夏百姓聽說可以去大宋,都是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激動不已,紛紛哭著喊著要去,百姓這邊便是由余介親自負責,他要親自把關。
餘介讓塔海哈布給了自己幾百人手負責此事,將那些符合條件的百姓都是一一挑選出來,並且儘量做到每戶都有人入選,穩定百姓的情緒。chapt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