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太後所居的永壽殿依舊清冷,她獨坐在沉香榻上,望著案頭未拆封的喜帖,指尖輕輕摩挲著。
朱寶貞大婚的喜慶餘韻尚未消散,京城又被一年一度的科舉盛事所籠罩。
此時的朝堂如春日解凍的冰河,再無暗流湧。那些曾妄圖螳臂當車的勢力,早已化作春泥,滋養著趙祈親手種下的革新之花。
今年的科舉闈場格外熱鬧,不僅因為男科女科首次同題競技,更因考場外新設的茶湯棚裡,女子們熱議的不再是《女誡》與《烈女傳》,而是皇後娘娘主筆的《論政》。
雖未能瞬間消弭男女之間在科舉之路的所有差距,錄取比例仍存在很大差別,但相較去年,已是邁出了一大步。
朝堂正值用人之際,對人才的渴求如饑似渴。
趙祈的心腹官員們秉持著公正嚴謹的態度,對這些新晉之士從學識、品行等多方面考量,只為將真正的棟梁之才選拔出來,委以重任。
新科進士入朝謝恩那日,陽光恰好穿過紫宸殿的欞星門。年輕官員們的朝服在殿前廣場上彙成一片流動的雲霞,有位女進士甚至別出心裁地在幞頭簪了朵紅芍藥。趙祈坐在龍椅上,望著這滿堂春色,心底又湧上一股熱意。
”陛下,新科進士已按例授官。” 褚淳賢的聲音將她拉了回來。
趙祈望著她面容清冷,此刻眼底卻閃著熠熠光芒,忽然意識到,那些曾以為遙不可及的理想,此刻正在她們親手締造的朝堂上生根發芽。
春闈甫一結束,趙祈便頒下旨意,命工部於緊鄰皇宮的要地,圈定了一大片開闊之地。又敕令徐玟撥出巨額銀兩,轟轟烈烈地開啟了營造工程。
一時間,工地上人來人往,熱鬧非凡。
百姓們見狀,紛紛私下議論,猜測皇帝定是嫌棄宮室狹小,打算擴建宮殿,以彰顯皇家威嚴。
次年,竣工大典上,三十六名翰林學士抬著鎏金匾額緩緩走來。當 ”國子監” 三個顏體大字在陽光下顯影時,圍觀百姓這才驚嘆原來,這竟是一座由朝廷督辦的學堂。
國子監內,學科設定極為豐富,涵蓋了九章算術、八股文章、武功兵法、鑄造工藝、紡織印染等諸多領域,每一門科目都彙聚了業內的頂尖翹楚擔任授課老師。
無論男女,只要透過特定的考試門檻,均可踏入這知識的殿堂求學問道。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為鼓勵女子 接受教育,朝廷還專門出臺政策,女子入學即可獲得相應的銀兩補貼,且在學期間,一應費用皆由朝廷包攬。
女學生入學那日,褚淳賢特意在宮門前設下 ”進學宴”。
身著襦裙的少女們捧著朝廷發放的文房四寶魚貫而入,發間插著褚淳賢命謝儀眉特製的玉簪,每支簪尾都刻著四字小字自強不息。
七載春秋流轉,大周山河氣象一新。
朝廷在民生上,輕徭薄賦,減輕百姓肩頭重擔,激勵民眾墾荒拓田,廣闢膏腴之地,大力興修水利,保障農田灌溉,為農業豐收築牢根基。
教育方面,更是全面佈局,府、州、縣學堂林立,甚至窮鄉僻壤的山坳裡,也可見竹籬圍成的學堂。
尤其重視女子教育,將其納入地方官員政績考核範疇。
地方官若能培養出女舉人,吏部黃冊上便會硃砂批註 ”教化有成”,政績斐然者可直升兩階。
在官員保障機制上,別出心裁。
官員年滿五十,便可領取 “致仕俸祿” ,每月五石白米外加二十兩紋銀。
仍有志於官場,亦可繼續留任,一展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