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海洋貿易的興起,整個中部地區都失去了發展的機會,淪為所謂的國家糧倉。
文易不是元朝廷,他要考慮整個國家發展的平衡性,隋唐運河無疑是最好的方案。
有了這條大運河,整個中部都會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雖然還是趕不上沿海地區,但至少不會沒有任何發展的機會。
至於漕運線路延長了九百公里……比起整個國家的發展來說,這點問題根本就算不上問題。
更何況還有蒸汽機和火車,等火車技術成熟,貫穿南北的鐵路線能解決這個繞路的問題。
還有第三個原因,規範調整燕京地區水文條件。
燕京一帶河流眾多,但基本都是季節性河流,要麼澇死要麼旱死。官廳水庫和密雲水庫分別解決了最大的永定河、潮白河的問題。
可還剩下幾十條較小的河流怎麼辦?
這時候就需要一條大河來約束這些水資源,讓它們為人類所用。
而且京師必然是人口密集的地方,對水資源的需求量會非常大,本地河流缺水的時候怎麼確保水資源充足?
這就需要一條外河輸水,大運河還能起到引黃濟京的作用。
嗯,這裡說一下大運河的水流流向問題,以黃河為界,黃河北岸的往東北方向流動,黃河南岸的向東南流動。
總之,大運河不只是一條漕運內河那麼簡單,裡面牽著到的東西非常多非常複雜。所以文易才會剛剛建立政權,就迫不及待的動工修建。
不過他也很清楚,自己不能當隋煬帝。
這麼大的工程楊廣只用六個月就修成了,而元朝開挖京杭大運河用了十年,對比一下就能知道超短工期背後隱藏著的是什麼。
別人犯過的錯他自然不能再犯一遍,所以在做計劃的時候就確定了一個硬性條件,儘可能在不影響民生的情況下開工。
而且為了開挖運河,他還首次動用了力役。
雖然唐國百姓只有一種田稅,然而還是要服力役的,就是每年給國家免費幹一個月活。
只不過力役都是在本地進行,開挖公共渠道鋪橋修路之類的,不會把百姓從南方弄到北方參加力役。
像是開挖大運河,百姓只要去修家門口那一段就可以了。偏僻一些的地方,或者施工難度大的地方,讓奴隸幹。
奴隸不夠用了就去抓,或者花錢僱傭民夫去做……但唐國土改之後百姓自家的地都種不完,沒多少人願意去打工出賣勞動力。
哪怕開出幾倍的工資都不行,在百姓眼裡啥都沒有自家的地重要。雖然賺的沒有出去打工多,但地是自家的啊。
徵用力役,就是必然的選擇。
不是文易要剝削百姓,而是生產力就在那擺著,他也沒有辦法逆天而行。否則整個國家都會陷入停頓,別想進行任何大工程。
而這些大工程從長遠來看,方便的還是百姓。
不過在這種時候開挖大運河,唐國也並不如表面那麼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