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確定大運河工程之後,王幼鯤進言道:“陛下,今年非但未能從中原收取一粒糧食的稅收,反而從南方抽調了大量糧食賑濟災民。”
“我唐國五年積蓄的糧食所餘已不足一成,剛好夠數十萬大軍所需,至少在明年夏收前朝廷不宜再有大的計劃。”
文易被說的有些尷尬,唐國五年的積蓄可是非常龐大的數字,一年時間被消耗一空,和他花錢大手大腳有直接關係。
不過也正因為如此,才能確保兩千多萬人口沒有出現大的饑荒。才能順利完成政權的過度,迅速建立新政權。
今年中原得到了休養生息,已經不需要再從唐國本土支援糧食了。明年夏收就可以反過來為國家貢獻賦稅。
到那個時候,唐國才算是進入正常發展階段。
“那說說我們明年上半年的計劃吧,讓大家心裡有個數。”
王幼鯤退下,陳秀站出來彙報道:“一是大運河;二是和三國同盟的戰事;三人口遷徙計劃以及嶺南開發計劃;四完成遷都工作;五開啟學政體系建設……”
他接連說了二十幾項需要做的事情,幾乎都需要花錢,也難怪王幼鯤會抱怨錢不夠花。
也就是唐國家底兒厚,否則早就支撐不住了。
事實上唐國缺的不是錢,而是糧食。在古代糧食才是錨定貨幣的唯一資源,沒有糧食有再多錢都沒用。
這十幾年來,唐國工部培養了數千名探礦工人在整個南洋出沒尋找礦產,金銀銅鐵礦不知道發現了多少。
每發現一處就會抓捕當地土著,或者去天竺那邊購買奴隸進行開採。
他們倉庫裡的金銀銅堆積成山,但資源就那麼多,有再多錢也沒用。貿然把這些錢放出去,只會造成通貨膨脹。
而現在唐國釋放到市場上的現錢已經足夠多了,必須要等來年糧食產下來再說,或者發展工業增加商品種類繁榮商業。
說起工商業,文易就問道:“潘越,工廠的搬遷和建設你們有什麼規劃?”
潘越是新工部尚書,他出列道:“陛下,新廠正在建設之中,我已經和商務部金尚書商量好多項合作。”
“主要是工部出技術,商務部負責經營,一在全國修建蒸汽磨房為百姓磨面。”
“二把罐頭生產技術民用化,生產罐頭出售給百姓,目前主要是水果罐頭和魚肉罐頭。還有羊毛製品……為百姓提供暖衣。”
文易讚賞的點頭,這才是具有主動性的官員。之前的內閣成員都是應聲蟲一樣,他下了命令才會去做事。
但也怪不得那些人,這種局面是他自己刻意營造出來的。小國寡民,只需要有一個聲音就可以了。
而且他要搞改革,也只能有一個聲音。
現在不一樣了,國家面臨一統,地域遼闊人口眾多,靠他一個人是沒有辦法面面俱到的。
這時候就需要一群具有主觀能動性官員出來幫他。
潘越等人都是他一手培養出來的,瞭解他的想法,受到新思想薰陶,知道該往什麼方向走。
這幾種商品選的也特別好,羊毛布是保暖產品,罐頭是食物,磨面是日常生活,百姓生活好了往往會選擇消費一部分。
就算平時捨不得吃,紅白喜事、逢年過節總要買上一些。
這就足夠了,消費習慣是慢慢培養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