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歸氣,扶余句當然不會輕易相信兩人的話,木烈怎麼說都是他的愛將。
可隨著審問的人越來越多,他心中對木烈的怒火就越深。
雖然大家的供詞說什麼的都有,但有一個共同點,木烈一力堅持要和唐國決戰。
先入為主的情況下,他已經相信了眾人的說辭,木烈為了保護家人選擇了帶著兩萬水師赴死。
這個結果讓他憤恨欲狂,自己最信任的將領居然做出這種出賣國家的事情,隨後就將木烈的家人全部下獄。
許多人嘗試營救,甚至連一向和木烈不對付的沙艾都出言求情,卻沒有任何的用處。
至於其他逃回來的將領,也各自受到處罰,但都沒有被處死,讓他們鬆了一口氣。
只要不死一切都還有機會。
但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真正的難題還在後面。
對馬島上的俘虜怎麼辦?聽說唐軍把被俘虜的水師官兵也送到了島上,那裡足足有三萬人。
那可是三萬精銳啊,就這樣放棄?不甘心。
出兵去救?別做夢了。
現在已經不是出不出兵的問題,而是祈禱唐國人別打過來,然後給他們一個和談的機會。
還沒等他們行動,唐國這邊已經先有了動作,一百餘艘戰艦直接堵住了他們的大門,作勢要攻打沿海城鎮。
百濟君臣頓時就慌了,趕緊派人來求和。
直到這個時候百濟國內的許多人才知道發生了什麼。
國王主動派人攻打唐國,然後兩天多就被人打敗了,四萬大軍只逃回來三千人,其餘全軍覆沒。
國內頓時就炸開了鍋,扶余句的聲望直線下降。
不過還好,之前他透過改革已經讓百濟從部落聯盟變成了封建集權國家,加上之前打下樂浪郡的威望,還能掌控的住局面。
但他也知道必須儘快結束這件事情,拖延時間越長對他就越不利。
不但國內反對他的人會重新跳出來,國外的敵人也會有異動。比如高句麗,比如燕國。
當然,最可慮的還是唐國,萬一他們忍不住發動進攻,那百濟就真的完了。
所以他第一時間就派出了使者來求和。
唐國方面派過來的是內閣行走吳隱之,這是他第一次出來執行任務,一上手就是和國外談判。
既緊張,又興奮,同時也深深地慶幸自己來了唐國、
換個地方,誰會讓他一個十幾歲的年輕人來主持這麼重要的談判。
劉猛看出了他的緊張,鼓勵道:“放寬心,我們是勝利者,想怎麼談就怎麼談,對面要是敢胡攪蠻纏直接掀桌子。”
“大王說過,真理就在射程之內、鐵蹄之下,現在你的話就是真理。”
吳隱之感激的道:“謝劉旅長,我知道了。”
劉猛道:“都是同僚,那麼客氣做什麼。走吧,時間差不多了。”
兩人的地位相差懸殊,但吳隱之是內閣行走,只要不犯錯未來妥妥的中央大員。
而且這麼快就被派來主持和百濟的談判,這是其他內閣行走都沒有享受過的待遇,可見文易對他的重視。
所以劉猛對他非常的客氣,想結個善緣。
吳隱之雖然明白這個道理,但還是很感激。經過劉猛的安慰之後,他確實沒有那麼緊張了。
整理了下儀表,他邁步進入大堂,百濟王扶余句的使者已經等候多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