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趙匡胤當政時期,硬生生的讓官員們接受了。
這就是他的人格魅力。
這套系統,具體的操作辦法就是,負責禮部的官員管理工部。
工部的官員去管理兵部。
兵部的輪換去禮部走走。
戶部的再去吏部逛一逛。
吏部的沒事做?那好辦!
去監督中書省,給個代理丞相做做。
互相督促,互相進步嘛!
不過這樣的缺點,在後世幾乎是暴露無遺。
首先從軍事層面看,直接決定了後期武將長期見不到士兵。
士兵們也長期見不到他們的主將。
隔著千里,互相歌唱著鐵窗淚。
那份心情,誰人能懂?
時間一長,武將更換的節奏也快。
到最後,兵不識將,將不識兵。
這直接離了大譜。
相當於整個大宋從廟堂計程車大夫到基層的布衣老百姓,全部都是臨時工。
趙匡胤可以完全不需要顧慮有小團體搞什麼蠅營狗苟。
也不害怕有人結黨營私,蓄謀造反。
因為政治土壤不允許。
可是……
當戰爭來臨的時候,平日裡將軍跟士兵八竿子達不到一起的組合,就這麼沒有默契的組隊去前線送人頭了。
這就導致,太祖皇帝去世之後。
大宋的對外戰爭幾乎都是清一色的慘敗成績。
大宋盤踞各地的軍鎮,戰鬥力幾乎是戰五渣的存在。
每次都是邊境重要城鎮快速陷落。
而大宋想要挽回顏面,每次就得動用鎮守京城的禁衛軍。
可是禁軍本身的職責就是拱衛京畿要塞。
京城不是北上打契丹的騎兵,就是南下去打南蠻的水軍,要不就是西進抵禦西域軍隊。
南來北往,從白天走到黑,除了水土不服,還得經常面對不同殺戮風格的敵軍。
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禁軍也接連打敗仗。
打到最後,宋朝的皇帝恍恍惚惚的覺得,是不是咱太拉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