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擺了一個酒杯,由專伺的小內侍端著酒壺,一一滿上。
賜宴桌子上是不會擺酒壺。
你想怎麼喝就怎麼喝是不行的。萬一喝醉了,御前失態,治你的罪是小事,擾了皇上的興致是大事。
所以酒壺在小內侍手裡拿著,按照賜宴進展倒酒。
據說小內侍的酒壺別有乾坤,萬一有的人酒量很差,一杯臉紅,兩杯膽壯,三杯成仙。小內侍察覺到不對,倒出來的就不是宮廷玉液酒,而是涼白開。
朱翊鈞右手虛抬,示意了一下,站在他旁邊的馮保大聲喊道:“賜酒!”
站在後面的小內侍連忙給眾人酒杯滿上。
眾人舉起酒杯,齊聲道:“臣謝賜酒!”
朱翊鈞舉起酒杯,與眾人同飲。他隨意,你們必須一口乾。
賜了三杯酒,便開始吃飯。
旁邊樂隊開始奏樂。
鳴鐘食鼎,奏樂吃飯,這是周禮傳下的禮儀。
別的時候可以不講禮儀,接見外藩君臣時就必須講一講,要彰顯天朝禮儀之邦。
“飯飽酒足”,飯菜碗碟撤走,換上乾淨的長案,小內侍們又擺上筆墨紙硯。
李昖、沈義謙、鄭仁弘三人面面相覷,表示有點慌,什麼意思?
天朝禮儀太多,我們學不過來。
張四維輕聲對李昖解釋了兩句,原來按照慣例,文采盎然的文官大臣要就此景此情,揮毫寫下詩詞,歌功頌德,以做紀念,寫得好還會刊行天下。
寫詩?
天朝上國果真是禮儀之邦,文明故里,賜個宴還要寫詩。
潘晟的制詩:“維時屬遘屯,畎畝足自適。進退與道俱,玉德懷貞白。皇天鑑昭晰,寶命所由錫。篤生太祖聖,配天立人極。”
張四維的制詩:“世宗嘉天下,繼統安濟靖。聖文既炳煥,神武尤赫奕。賢才盡登用,秉德各修職。庶邦承覆載,貢獻來九譯。”
兩人制詩寫得最好,贏得在場眾人的一致讚賞,包括李昖、沈義謙、鄭仁弘,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朱翊鈞欽點了這兩首詩,叫收入國史館,再叫《皇明朝報》刊行。
一場外藩朝拜大明天子的禮儀,完全結束。
潘晟、張四維等人送李昖、沈義謙、鄭仁弘三人出西苑。
一行人說說笑笑,極為融洽,李昖三人向張四維表示,希望有幸到翰林院參觀請教。
張四維表示非常歡迎,虛左以待。
一行人出到南華門,張四維目光一掃,敏銳地看到在門外不遠處,那群等候的隨從佐官裡,站著沈一貫。
兩人目光在空中一交織,互相心裡有了數。
張四維和潘晟等人一起,送李昖三人坐上馬車,待他們遠去,大家拱著手,說著話,三三兩兩便散開了。
候在那裡的隨從和佐官們,連忙向他們的老爺和主官們迎了上去,很快就圍成了一個個小圈子,大家陸續上了各自的馬車,逐一散去。
張四維和沈一貫鑽進馬車裡,馬車剛一啟動,沈一貫就迫不及待地說道:“鳳磐公,學生打聽到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