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了,你親兒子布政司還在他手裡捏著,政績要不要了?前途要不要了?
捫心自問,你敢扣他經費嗎?
所以巡撫和總督對內閣總理張居正可以是客客氣氣的,但是你叫人家對你言聽計從,如臂使指,那是不可能的。
張居正把地方官制改革方案細說了一遍,裁併地方各分巡道、分守道、兵備道;全面取消巡按御史,把它從御史臺都察院管轄,改為巡撫衙門督查室管轄。
胡如恭聽到這兩點,高興了,“好,那些什麼道,早就該撤了。因事設職,冗官冗職,這些分巡道、分守道和兵備道,全是在養閒人。
還有那些巡按御史,都是些啥事都不做,搗亂抬槓他第一的傢伙。啥都不懂,偏偏裝作什麼都懂,凡事都要指手畫腳一番。
到一地方,正事不做,就只知道揪地方官員的小辮子,或敲詐勒索,或打壓呵斥。不問實際政績,先問你是誰的門生。
不分是非,先分師門,這樣的巡按,我早就想裁了。”
張居正笑著說道:“胡撫臺鼎力支援,那是好事。接下來是裁併的衛所之事。”
胡宗憲執掌戎政府,最重要的事就是裁併衛所。
其實從嘉靖四十五年開始,到隆慶年間,藉著編練新軍的名義,全國衛所可用的軍官和士兵,全被抽調一空,編入到陸海軍。
早在隆慶元年,二十個一都司就移權給兵備司,都司成了集結邊軍,準備出征才用的名字。比如戚繼光出征土默特部時,組成燕北都指揮使司,燕北都司。
兩個留守司,中都留守司改為鳳陽皇陵留守司。興都留守司改為安陸皇陵留守司。專司護陵,以及對兩處皇陵的日常維護修繕。
內外衛四百九十三個,守禦屯田群牧千戶所三百五十九個,到隆慶二年都成了空架子。今年被全部裁撤。
從太祖、成祖傳下來的世襲小旗、總旗、百戶、千戶、指揮使等軍官,能打仗的基本上都被抽調出去,名冊歸在二十六軍或海軍諸水師名下。
然後世襲武官職,百戶以上朝廷都認,不過得改。
百戶和試百戶合併為百戶,正、副千戶合併為千戶,衛所鎮撫、指揮使僉事和指揮使同知、指揮使合併為指揮使僉事、指揮使同知和指揮使,總共五級。
全部轉到左右千牛衛名下,繼續領幹餉。
不過朱翊鈞怎麼可能讓他們繼續佔便宜。
軍律規定,世襲武官家中子弟必須有一人考入陸海軍士官或軍官學校,以士官或軍官服役三年以上,才有資格繼續傳襲。
如果軍功足夠,還可以往上升一升。
自從,軍人為大明出生入死,犒賞之一就是世襲官爵。
最低的就是五級世襲武官職,中間是六級勳爵,類似於此前的都指揮使僉事以上的世襲武官職。
再往上就是公侯伯子男五封爵。
軍功封爵都是世襲罔替,意思就是他只要自己不作死,爵位就能一直傳下去,與國同體。
勳爵和世襲武官就需要再一輩接一輩地努力,必須有子弟入伍從軍,為國效力,才能延續這份優待和榮耀。
朱翊鈞保持世襲武官的用意,就是繼續保留一塊現役軍官的“優秀生源地”。戚繼光、俞大猷、李超等大明海陸軍大部分高階將領,都是世襲武官出身的。
要把這個傳統發揚光大,要讓這些世襲武官們與因軍功被敕封的勳爵們一起,成為東方騎士和軍事世家,為大明海陸軍源源不斷地提供優秀軍官,同時也成為保證大明國本和皇權的一塊重要基石。
至於各衛所保留下來的小旗、總旗以及軍士,全部轉給兵部。打仗不行,那你們還是老老實實當農民或工人吧。
這些人被諸多工廠選走了一批,又轉業去鐵道工程團一批,剩下的這些真的只能當農民了。
“內閣的意思,戎政府轉過來的這些裁併衛所田地和人口,全部改為農場和牧場.”
“農場和牧場?”
“是的,前些年高公執掌戶部,清丈田地,重點是清查衛所被侵佔田地。光是大同、薊州、宣府、遼東、寧夏、甘肅邊鎮衛所,就清得田地兩千八百一十萬畝。
其中薊州和宣府衛所的不少田地,就在你直隸轄下。他們一部分改為農場,一部分改為牧場,以後都會歸你們地方管轄。”
朱翊鈞此時插了一句,“皇莊有官田三百七十五萬九千五百四十六畝,各藩宗室名下莊田或侵佔的田地,合計二千一百六十萬畝,退還衛所和百姓等外,被除藩沒為官田有二百一十九萬畝,繼續為各藩莊田有二百五十六萬畝。
這八百五十萬畝田地,全部改為官田,朕交給少府監管理,成立兩到三家農墾總公司,下面分設若干農場和牧場,再進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經營。”
胡如恭驚訝地問道:“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