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阮元和沐永福都知道,第二個目標短期內是不可能實現的。
所以阮元暫時留用了原來的縣級管理人員。
但是兩人也不準備直接完全放任不管,而是要為後續的直接管轄做好準備。
阮元和沐永福討論過之後,準備在每個縣安排三個幹事,和一個哨的大約一百個士兵。
幹事負責傳遞和解讀大明朝廷和長史府下發的通知,統計和記錄基層村鎮的實際情況,監督和考核留用的泰西官員。
士兵保護和配合幹事,維持當地的治安和社會秩序,接管和控制當地的民兵組織,維持對當地的實際統治。
消除可能存在的反抗力量,整合當地的民兵組織之後,每個縣的駐軍可以逐步減少。
但是要實現這個目標,得給每一組幹事和士兵配上懂大明雅言的泰西翻譯
東夷國的主要居民的通用語言是英語,而大明的普通官員和士兵基本都不懂外語。
大明的高層官員和貴族們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很少能夠用得到外語。
身份地位比較高的外族人大多會說大明雅言,中產階級更是以懂得大明雅言為榮。
“一口流利標準的大明雅言”的描述,是泰西作家和媒體人員常用的溢美之詞。
大明的普通學校裡面是沒有普遍的外語課,因為中學和大學考試以及科舉都不考外語。
只有專門的培養翻譯人員的學校才有外語課,只有到鴻臚寺和西廠任職才有外語要求。
而且這時候的英國並不是世界霸主,也沒有美國來接英國的霸主接力棒。
所以現在的英語相比法語、俄語、西班牙語、拉丁文而言,沒有明顯的特殊的地位。
學外語的人本來就少,細分下去懂得英語的就更少了。
現在官吏又特別的緊缺,更加難找懂英語的人了。
這次行動之前篩選人手的時候,實際上專門詢問了是否有懂得英語的人。
最終來到東夷國的這批官員裡面,只是不到十個人能勉強能聽懂幾句簡單的英語。
至於能用來交流和辦公的更是一個都沒有了。
威明頓這個特拉華州較大的城市,特拉華和馬里蘭兩個州政府的高階官員,大多都懂大明雅言的。
再加上西廠和西廠外圍人員的支援,所以高層的交接工作才能正常進行。
接下來大明要去接收和管理下面的縣,或者說是那些散落的到處都是的村子了。
那些村子裡的普通工人和農民大部分都是文盲,不可能聽的懂複雜的大明雅言。
就連下面的小地主和小工廠主,多半也是根本不懂任何大明雅言的。
大明官員要跟他們打交道,那就得有專門的翻譯陪同了。
而且這個翻譯的職務在以後會非常的重要。
如果翻譯配合大明的官員和幹事做決策,就可能會變成掌握部分權力的“師爺”。
如果翻譯欺上瞞下,甚至和當地人一起矇騙大明官員,也能搞出大亂子來。
所以挑選翻譯的時候也必須足夠的謹慎小心。
阮元和沐永福再次討論過之後,一邊張貼了公開招募翻譯人員的告示,一邊讓西廠的人給推薦調查過的可用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