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有善舉,就不吝稱讚,但若是遇上看不上的事情,便直接往死裡挖苦諷刺。
這樣的性格,雖讓他贏得了無數讚譽,卻也不免樹敵眾多,仕途多舛,幾度遭貶。
然而,兄長胸懷豁達,對於個人的榮辱得失,總能以超然物外的態度處之,不以為意。
但作為弟弟,蘇轍的心中卻是時刻牽掛著兄長的安危。
他深知兄長雖能淡然面對困境,但作為家人,他不免擔憂兄長。
讓兄長少受些苦,就是他現在為官最大的意義。
而兄長素有文才,待他身居高位,再運作一番,兄長必定能很快重返京城。
想到這裡,蘇轍笑著搖了搖頭。
他哪裡會是什麼“冤種”?
為了兄長,他甘之如飴。
......
蘇軾也有些不滿後人對他弟弟的稱謂。
他們兄弟二人之間的深厚感情,不足為外人道也。
他們二人,進退、出仕,皆是如出一轍。
然而,時局動盪,皇帝欲變法。
朝中新舊兩黨之爭,導致他接連被貶。
每每他被貶,弟弟總是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四處奔波,用盡渾身解數,去營救陷入困境的他,甚至曾經請求利用自己的官職來贖罪。
在這段艱難的日子裡,他們非但沒有絲毫怨懟,反而因患難而情感愈加深厚。
他被貶異鄉,總是思念弟弟。
他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想弟弟了。
一箇中秋之夜,他獨自把酒言歡至深夜,醉意朦朧間,思緒萬千,揮毫潑墨而成。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他們賞的,是同一輪月亮。弟弟當時一定也在思念著自己吧。
蘇軾嘆了一口氣,心中滿是對弟弟的思念與牽掛。
“哎,想子由了......”
......
【蘇軾的美食人生。】
......
談及美食,蘇軾自信滿滿。
他於烹飪之道亦頗有研究,改良過或者獨創的菜,有魚、涼粉、肘子、豆腐、紅燒肉、羹等等。
而其中,紅燒肉無疑是他最為得意的傑作。
他在被貶黃州時,過得很是清貧。
物資雖然匱乏,但一向肯動腦筋的他,沒事就愛琢磨,如何才能用價格低廉的食材做出來美味佳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