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崔秀蘭很不想答應,扭捏為難地低頭不語。
賙濟民哪裡還不知道什麼情況啊。
連忙又說道:
“我看你跟你爺爺應該經常採藥,對附近的山林都很熟悉,只是希望你們能做個嚮導。當然,我們會支付你酬勞的,每次採藥都支付你三毛錢,好不好?”
別以為三毛錢很多,其實一點都不多。
只要能讓小金魚學到東西,三毛錢多嗎?
反正在賙濟民看來,是真不多。
畢竟崔秀蘭和她爺爺經常去採藥的地方,肯定是藥草生長旺盛的地方。
甚至,很多地方是她們家秘密的藥草園呢。
學習中醫需要前輩領路,才能走得快走得更遠。
挖掘藥草也是一個道理。
雖說現在這個年代,有很多藥店都有藥材出售,沒必要進山深山老林去採藥。
但,正所謂知易行難,沒有經歷過,怎麼知道這條路會有多難呢?
在古時候,培養一個合格的中醫,第一步就是要和師父上山採藥,去藥農藥商那裡收藥,還要動手炮製藥材。
同時,還要背誦中醫啟蒙的各類書籍,比如《藥性賦》、《中藥四百味》、《瀕湖脈訣》、《湯頭歌訣》、《雷公炮炙論》等等。
小金魚沒有背誦這麼多,因為她直接背誦中醫基礎理論這本厚厚的書。
裡面就囊括了藥性賦等諸多藥理學知識。
在這個過程當中,實際上是一個認藥過程,也是一個長期且有枯燥的過程。
這個過程大約需要五到十年,等差不多知道鮮藥、生藥、幹藥、炮製藥的形態和種類之後,才可以進入下一個階段。
而小金魚現在就是在這個階段當中。
張宛童培養小金魚,就是差不多參照她小時候的流程來培養小金魚的。
固然,小金魚的藥材過程不會很長久,但認知藥草的過程,註定不會很短。
要知道,光是本草綱目這本書裡面,明朝就已經有一千八百九十二種藥草,到了清朝又增加了七百一十六種中藥。
建國後的中藥大辭典,收錄的中藥種類達到五千七百六十七種,其中植物藥有四千七百七十三種,其他的包括動物藥和礦物藥等等。
光是要記住這些藥草的名字,就能腦袋炸裂,更別說還要記住其中的藥性、病理等等了。
因此,中醫基礎理論,才是小金魚最應該接觸學習的。
第二階段則是走到臺前在堂前抓藥,同時需要背誦一套書本,這套書基本上就是《黃帝內經》不會有什麼出入。
當你背誦完《素問》後又會給你《靈樞》,直至你把黃帝內經都背誦完。
下一步不同學派就會給與不同的書,比如傷寒派肯定會給《傷寒雜病論》了、易水派肯定會給《醫學啟源》《脾胃論》、溫病派肯定會給你《瘟疫論》《溫熱論》《溫病條辯》《溫熱經緯》這類的。
也就是小金魚她並不知道這些,如果她知道啃完那本比牛津字典還要厚的中醫理論基礎之外,還有很多書等著她。
她估計真的要打退堂鼓了。
在古代,第二階段還要熟悉臺前的各種人情世故,各類中藥的用量和配比等,聰明的話這個過程大約三到五年。
其實,在第二階段,大部分都被淘汰掉了。
要麼轉行去做藥工,或者有資本的去做藥商、藥販等等,也有受不了轉行做其他行業的了。
剩下的,基本上都在師傅身邊跟診,日常就是抄醫桉、寫藥方、端茶倒水。
或者師傅興致來了,教授徒弟切脈、針灸等技能。
第三個過程大約持續三五年,同時還會淘汰掉一部分人,因為這一步還會分為入室弟子、外室弟子等。
入室弟子,其實就是親傳了,相當於嫡傳兒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