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起景清案前後的來龍去脈,蘇謹深知朱棣這一次有多震怒。
看著面色平靜,但心裡面已經瘋了。
這個時候的朱棣,是什麼話都聽不進去的。
為了保住可憐的倉庫,蘇謹只能無奈選擇,這種下策中的下策。
好在,結果應該是好的吧?
“走,回府。”
“是,老爺。”
..................
果然,次日一早朱棣就下旨處置景清案的餘孽。
除了他本人已被朱棣磔死,其族人以夷九族處置,並掘其先人冢墓。
但牽連鄉里的‘瓜蔓抄’,終究沒有再出現。
以往出現這種牽連甚廣的大案、要案,文官集團是一定要上書求情的。
但這一次卻奇怪的很,以六部天官為首的文官集團,居然一個字都沒有說。
因為他們所有人心裡都清楚,這一次要不是蘇謹,恐怕死的人更多。
誰又會那麼不開眼,跑去朱棣面前嘚瑟找事?
景清案就這麼虎頭蛇尾的結束,好像從來沒有發生過一樣。
蘇謹也照樣上朝、下朝,但散朝後去武英殿的次數卻明顯開始減少。
許多人在猜,是不是因為景清案的影響,一向‘簡在帝心’的酷吏蘇,終於得罪了皇帝?
但這一次他們學聰明瞭,沒有急著彈劾蘇謹、挑撥離間,而是繼續觀望。
唯有蘇謹心裡清楚,這是朱棣跟他‘鬧脾氣’呢。
而且,景清死後,御史臺御史大夫一職懸置,朱棣準備如何處置御史臺,他也不想參與。
御史臺是朱棣留給景清的位置,與都察院並舉。
但實際情況卻是,李仕魯無心與他爭權,精力基本都放在刑部。
正因如此,御史臺的風頭一直都壓都察院一頭,甚至有官員只懼御史臺,不知都察院的戲言出現。
但這一次,御史臺還能保得住嗎?
不知不覺又是數日過去,春暖花開,整個南京一片欣欣向榮。
但朝中卻出現一個勁爆的改動————六部官員大遷徙!
不吭不哈的朱棣,忽然就對六部官職動了手。
第一個調令就是吏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