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曹營老人來說,他們與大夏早已命運相連了,正如羅玉龍丟到後面的曹營老卒,為何寧死不投降,對張應元來說,也是如此。
夏朝在,張應元可以是國公,是郡王,親王,但是夏朝不在,他能在清廷那個得到更好的嗎?決計不可能。他是夏朝的權力核心層,就如滿清的八旗子弟一般。
他即便是投降了,對方也不會信任的。
張應元當機立斷,也不管什麼三七二十一了,立即將羅玉龍送往揚州,傳令淮東,淮西兩鎮駐守人馬,立即放棄駐守之地,速速南下,在揚州集結。
為了後方的集結,張應元決定在淮安城之中擋上一陣子。
就在張應元組織撤退的時候,大夏其他各部也都在撤退。
首先撤退的人,並不是別人,正是袁時中。
袁時中戰場嗅覺相當的靈敏,鄭親王還沒有達到戰場,袁時中就嗅到味道不對了。等羅玉龍喪師的訊息傳來在,袁時中立即與高士衡商議局勢如何。
“這一戰不能打了。”高士衡說道:“陛下戰敗,不知生死,這訊息被我們封鎖。但是封鎖不了幾日,等訊息傳開,定然是人心惶惶的局面,倒是不要說打仗了,就是能全須全尾的撤下去,也不可得了。”
“必須撤退。”
“而且是馬上走,遲了就來不及了。”
袁時中說道:“高大人所言甚是,只是我們往哪裡撤?”
“鳳陽那邊,我是不敢想了,徐州為東虜所站,我恐怕到了鳳陽的時候,鳳陽已經為東虜所有了。”
高士衡說道:“衛國公不妨與我一起回襄陽吧,東虜派宗王西征,目標定然是襄陽,襄陽乃天下鎖鑰。不克襄陽,則東虜難以南下。你我互相照應一下,也一旦有一個萬一,也能保全大夏半壁江山。”
顯然高士衡已經做了最壞的打算了。
就是羅玉龍已死,江南等地不保的打算。
袁時中聽了之後,心中有些心動,暗道:“我那義弟就在湖南,我們只要站穩腳跟,等他北上,定然能穩定局勢。”一想到張軒,袁時中緊張的心情,反而安定下來了。
張軒或許都不知道,他不知不覺之間,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的主心骨了。
袁時中心思鎮定下來之後,思路反而清晰了,沉吟了一會兒,說道:“高大人的好意,我心領了,只是而今我卻不能去襄陽。”
“為何?”高士衡說道。
“襄陽城池之堅我早就知道了。”袁時中說道:“只需能堅持一兩個月,援兵必至,我這數萬人馬去與不去,也無關緊要,只是卻有一點不得不重視,就是義武三關。”
“一旦東虜從三關南下,則湖漢為之不保,則大勢去也。”
“我想駐守信陽。信陽易守難攻,只要信陽不拔,清軍也不敢越桐柏山而南。如此才能保全江漢。”
“你我兩相互扶持,共度時艱。”
高士衡見袁時中這樣說,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了。
他之所以拉袁時中去襄陽,固然有共守襄陽的想法,但還有一個沒有說出來的想法,他想與袁時中抱團。面對他心目之中最壞的局勢,也就是江南為清軍所佔領的局面。
到底是夏朝底蘊太過淺薄了,一場大敗之下,連高士衡如此重臣心中都起異樣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