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他?”
田爾耕有些疑惑。
在陛下面前,張溥是徹徹底底的小人物。
“你把他帶來,朕要見見這個狂人!”
“是,陛下。”
田爾耕走後,朱由檢看著張溥的名字陷入了沉思。
張溥這個人的才華是母庸置疑的。
天啟四年,與郡中名士結為文社,稱為應社,後改名為復社。時年張溥二十二歲。
天啟六年參與蘇州抗稅暴動,撰寫《五人墓碑記》,痛斥閹黨,名動天下。時年張溥二十四歲。
崇禎元年,“組織群眾”驅逐閹黨骨幹顧秉謙,從此成為天下士子當中的天皇巨星!復社的聲勢也從此震動朝野,號稱是“春秋之集,衣冠盈路”,“一城出觀,無不知有復社者”。其影響力遍及南北各省,走到哪裡都是萬人空巷,擁躉粉絲無數。時年張溥二十六歲。
崇禎六年,張溥主盟召開著名的虎丘大會。“山左(西)、江左(西)、晉、楚、閩、浙以舟車至者數千人”。他站在千人石上登高一呼,群起響應,朝野震驚。時年他三十二歲。
當時的復社成員發展幾乎遍及國內,共三千零二十三人。蘇州一帶的文人入盟最多,他們有的在朝,有的在野,形成了極其強大的政治力量。
直到後來握住了周延儒霸佔小寡婦的把柄,狂妄的他試圖掌控周延儒幹掉溫體仁。結果,死的不明不白。時年他四十歲。
縱觀張溥的一生,是十分精彩的,幼年苦難為丫鬟所生,被張家人瞧不起,他忍辱負重,勤學苦讀。創立應社,寫下《五人墓碑記》名動天下,考中進士,一度把持朝政。妥妥的主角光環,但可能穿越過來的人太不小心,幕後閣老沒做成,最後死的不明不白。
當然,這都是歷史上的張溥。
由於朱由檢的橫空出世,此時的張溥還只是一個文章寫的比較好比較出名的書生。沒能組織群眾驅逐顧秉謙,雖然依舊聞名,但在朱由檢的壓制下,並未成什麼氣候。
歷史唯一沒改變的是他在崇禎四年考中了進士,成為了翰林院的一名庶吉士。
在京中為官,自然能接觸到更多朝政資訊。此時的朝堂在他看來簡直是一片烏煙瘴氣。
皇帝不理朝政,重開西廠,縱容宦官從商...
一條條、一件件,都是他所不能容忍的。
他想改變著一切,於是他將目光盯向了內閣輔臣馬士英,結果還沒怎麼樣呢,馬士英就倒了臺,被抄家流放了。
他又將目光盯向了錢謙益,對著錢謙益就畫了一堆大餅。
也不知道是張溥的演講水平確實高,還是錢謙益的腦袋長了坑。錢謙益還真被他給拿下了。
田爾耕出去後沒多久就回來了,將張溥帶到了朱由檢面前。
張溥個子不高,身材纖細。單從面相上來看,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張溥。”
“罪臣在。”
“朕此番喚你前來,只為問你一句話。”
“陛下請講。”
“可是對朕的一系列做法不滿?”
“臣不敢。”
“不敢,那就是有了。”
張溥沉默了。
“你理想中的大明,應該是個什麼樣子?”
“眾正盈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