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對於粵東的房地產產業來講,是一個承上啟下的轉折點。
1991年初,席捲瓊州的房產投資狂潮一路北上到達粵城,粵城變為港資地產公司搶灘內地的重要關口,香港地產巨頭在粵城大量開發高檔樓盤。
那時,粵城的房子均價高達7000元一方,遠超當時普通群眾的購買力,經濟泡沫嚴重。
93年下半年開始,國家開始緊縮銀根,那時的房地產還不是支柱產業,在國家層面的宏觀調控之下,房價應聲而跌,94年時已經是均價3000多元了。
儘管房價被這樣腰斬,但對於商人來講,只是賺多賺少的問題,依然有大批港資房產進軍粵城地產。
熊白洲要去的這個工地,屬於現在的粵城東站附近;
在建設的這幢高樓,後世有個名字叫“銀信大廈”,96年落地後,銀信大廈是當時中國的最高建築。
不過,94年的銀信大廈還是一座廢墟,機器轟鳴,煙塵漫天,這裡的工人還不明白,自己在打造的是一件多麼有標誌性的建築。
熊白洲在這裡落腳。
下車後,熊白洲找到一個小商店,買了包便宜的“大前門”。
劉大祥悄悄的問道:“熊哥,你啥時學會抽菸的,能教教我不。”
熊白洲“嘿嘿”一笑:“可以,學費50。”
劉大祥聽了,心中連忙合計,50元相當於一個星期的工資,和熊白洲抽菸時的瀟灑姿態相比,到底哪個划算。
不過,熊白洲並不光是自己抽的。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情練達即文章,這些話都沒錯的。
上一世熊白洲因為年紀小,再加上不愛說話,別人安排宿舍時,把最差的那個床位剩給了熊白洲。
但這一世,喬五專門打了招呼,所以熊白洲分到了不錯的房間和床位,雖然各種條件還是很差,但在這個建築工地裡,起碼要排進“星”級的。
這是歷史的又一個改變,但熊白洲已經逐漸適應,自己過來就是改變歷史的,如果一成不變,到覺得奇怪。
當然,劉大祥也沒和自己的叔叔劉紅軍一起,反而“追隨”熊白洲來到這裡。
正值晌午,午飯剛過,其他工人都回到宿舍裡歇息,躲避中午的灼灼烈日,熊白洲和劉大祥就這樣拎著包進來,本來熱鬧的房間,一下子安靜下來。
劉大祥有點不適應,不安的扭了扭身子。
熊白洲笑嘻嘻的放下包,撕開大前門,在房間內挨個遞煙,煙霧繚繞中,氣氛又熟絡起來。
“你們哪裡人。”
“海州的。”
“看你們都不大啊。”
“我17,他18。”熊白洲故意把年紀都說大一歲。
劉大祥聽了,抬頭看了看熊白洲,沒有插話,只是又不安的扭了扭身子。
有人看熊白洲年輕,就逗道:“你這娃兒,這麼早出來幹活,急著娶老婆嗎?”
“臺灣都他媽沒收復,娶什麼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