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恩本的海軍擴建計劃在給皇帝看完後,後者也微略吃了一驚。
這位水軍大都督的野心很大,他計劃在北洋水師的框架內額外組建一個黃海水師與一個東海水師。
黃海水師,顧名思義便是負責黃海海域的水師,駐地暫定為海衛,這片水域在夏朝與朝鮮之間,商貿往來密集,但因為兩國水師的威脅,並沒有什麼海盜敢在這一片撒野。
不過黃恩本還是準備專門組建一支水師,新組建的黃海水師除了負責黃海海域的安全外,其轄區也另外包括了朝鮮與日本之間的朝鮮海峽,負責保衛商船,打擊海盜。
黃海水師計劃由一艘五級旗艦、十艘五級艦、十艘六級艦、十艘雙桅巡防艦組成,因為其負責的基本是近海,所以不需要配備大型艦船,那雙桅巡防艦就能夠看出來。
東海水師,便是負責巡防東海海域的水師,因為東海直接連通長江,事關京畿重地,因而其任務也額外多了一個拱衛京師,其駐地暫定長江出海口的崇明島。
東海水師計劃由一艘三級旗艦、五艘三級戰列艦、十艘四級戰列艦、十艘短重炮護衛艦、十艘雙桅岸防艦、十艘雙桅巡防艦組成,其中雙桅岸防艦與雙桅巡防艦將肩負長江流域的巡邏任務,其餘戰艦則負責東海防務。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三級戰列艦堪稱風帆戰艦中最實用的戰爭機器,它擁有強大的側舷火力,堅固的船身也同樣能夠承受駭人的猛烈炮擊。
除了兩支額外的水師外,北洋水師本部也將得到擴建,在眼下的二十九艘戰艦的基礎上,將再增加五艘三級戰列艦、五艘四級戰列艦與七艘臼炮艇,北洋水師的戰艦數量增加到四十六艘。
看完黃恩本的計劃,蘇言也不禁有些咂舌,這兩支艦隊的組成怎麼說呢,若是隻是用來防禦近海的話,未免有些高射炮打蚊子的嫌疑,太大材小用了。
尤其是那三級戰列艦,西方各國都是用在爭奪海上霸權的戰爭之中,夏朝卻是用來打擊海盜,這怎麼看都怎麼覺得荒謬。
不過,正如黃恩本說的,東海直面江寧京畿重地,也必須要配備足夠強大的海上防衛力量,只是在長江入海口的兩岸構築炮臺是遠遠不夠的。
因此,蘇言雖然覺得沒有必要,但並沒有駁回這個計劃的打算,不過他又意識到了一個問題,東海水師與黃海水師都有水軍基地,北洋水師將在哪裡駐紮?
面對蘇言的詢問,黃恩本似乎早有準備,他說出了一個讓蘇言都有些意想不到的地名——金州衛。
金州衛,也就是後世的大連地區,那裡的確是一個很不錯的水軍基地,不過蘇言卻沒想到黃恩本居然會想到將北洋水師駐紮在那裡。
黃恩本似乎看出了蘇言的疑惑,他便主動為蘇言解釋起來,原來他還記得當初制定登陸遼東的作戰計劃時,蘇言說金州衛那邊有天然港口,後面他又從參與護送第三鎮登陸的水軍軍官口中詢問過那裡的地形,確定了金州衛的確有合適的天然港口。
從那之後,黃恩本就一直惦記著那裡,認為既然有這麼好的一個地方,就不能浪費著,再加之朝廷近些年正開發關外三省,將北洋水師基地設定在那裡,說不定也能帶動周圍的發展。
畢竟軍營附近,一般來說都會自發形成一小塊集市,讓軍營裡計程車兵們能夠拿著軍餉去消費,而且若是長期駐紮在那裡,水兵們的家屬們也說不定會主動遷居到那邊去。
最後,蘇言決定採納黃恩本的計劃書,他下令在沿海各省的造船廠投入對軍艦的建設,並招募訓練水兵,徵發民夫工匠在崇明島、威海衛與金州衛修建水軍基地與相關設施。
此外,考慮到東海水師將長期駐紮崇明島,該島也是長江入海口的要地,蘇言決定裁
撤崇明縣,將島上居民遷往長江兩岸,改設崇明衛,在崇明島沿岸修築炮臺,駐紮軍隊。
……
對北洋水師的擴建只在水軍都督府內產生了小範圍的影響,並沒有影響到在朝鮮海峽遊弋的夏軍水師。
德川幕府已經確定夏朝將遠征攻打日本本土,幕府將軍隨即將全國的水軍都調往朝鮮海峽,與在該海峽遊弋的夏朝水師進行對峙,並時刻防夏朝水師掩護陸軍登陸本土。
此時已是1663年,連幕府將軍都傳到了第四代,日本戰國時期的著名將領早已相繼去世,幕府上下不知軍事,軍中更是疏於軍陣,戰鬥力大不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