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網路小說 > 靈異小說 > 大明1937 > 為什麼說滿清入關是歷史倒退

為什麼說滿清入關是歷史倒退 (第1/2頁)

為什麼說“滿清入關”是歷史倒退

一道閃電(文)

人類的歷史原本是文明戰勝野蠻,民主戰勝專制,進步取代落後的歷史,而滿清入關正是歷史發展的反動,以下從七個方面探討為什麼說“滿清入關”是歷史倒退。

一、扼殺晚明思想啟蒙運動,扼殺資本主義萌芽。強化落後而僵化的封建專制制度。

明代中葉以後長江中下游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標誌著儒家文明內部,工商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江南一帶到處是資本主義萌芽。各國曆史上封建國家都有權對工商業攫取過多的利潤加以剝奪。明王朝所為只是巧立名目,加大徵稅比率。沒有出現漢武帝時期命令商人拿出一半家產以佐官府導致“商賈中家以上大率破”。但是明代工商業者已經成為相當強大的社會力量,對於這種加稅也不能忍受。出現大規模反對礦監,稅使的民變運動不斷髮生。大規模的幾十次,一般規模的幾百次。(《儒家文明》“民變”不同於農民起義,有這類鬥爭,“平等”、“自由”、“實業興國”、“保護貿易”等思想就會傳播,資產階級改良和革命就可能發生。

有人說明代沒有類似西歐實現資本主義的條件,那麼我們要問了,各國都有自己的現代化道路,中國的確沒有英國等最先實現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特點,難道就不能自己探索一條現代化道路嗎?比如農奴制的俄羅斯,比如封建色彩濃厚的德國、日本。再比如現代中國是沒有經過發達資本主義階段而直接走向了社會主義。同是深受儒學影響的華人就曾在南洋建立了“蘭芳共和國”,前後存在了100多年。 關鍵是思想解放,對外交流,有交流就能進步。英國有議會,而當時的中國民間紛紛結社,民間議政的風氣很盛。特別是有先進的思想政治組織“復社”。 而在滿清,閉關鎖國,嚴禁結社。大清律規定:“凡三十人聚會,一律處斬”。好了,一切非政府組織全部取締了。

明末封建專制制度正在走向解體和衰亡,特別是宋明理學暴露出扼殺人性的弊端和生機勃勃的市民文化形成激烈衝突。有識之士在各方面都發現了封建制度的弊病,正在探索一條新的道路。新思想,新觀念不斷湧現,西方的先進優秀的文化科技正在引進,正如同西方社會經歷的文藝復興前夜。明末清初正是思想界啟蒙的時代,明代的大思想家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都看到了封建社會的弊病特別是宋明理學的危害,在他們的著作中人本主義,民主主義的光芒在閃耀。黃宗羲的《原君》批判君主專制,打響了近代民主思想的第一炮,明末思想界對整個封建意識形態從哲學到倫理,從治國到治學都開始反思和批判。戲曲小說都以市民喜好為標準,反映了市民意識的覺醒,這是對封建禮教壓抑人性的反叛。西方的天主教在南方廣為傳播,特別受到明末先進士大夫的歡迎,他們試圖將西方傳來的宗教和儒學結合,洋教中國化。東林黨人和天主教徒密切結合,湧現出大批傑出人物。比如徐光啟、李之藻、瞿式耜等都是天主教徒,象王徵、孫元化、李天經、張燾、瞿式耜、陳於階等形成一個“西學集團”。南明天主教也在宮中傳播,后妃們普遍信仰天主教,這必將影響到最高統治集團。西方宗教宣傳的人人平等思想有利於人本主義,民主思想的傳播,也有利於科技引進、東西方文明的交流乃至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但是滿清入關使得思想界斷送了儒學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相結合產生新型文化的最後機會。

有人說明朝已經腐朽了,從整體看是的,但是從區域性看就未必,統治階級和封建官僚是腐朽的,而民間則是生氣勃勃。富庶的江南地區正是新興力量萌芽,成長,壯大的地區。正如同抗戰時期,國民黨是腐朽的,領導全民抗戰是不利的,但是共產黨就是新生革命的力量,能夠領導中國人民抗戰。只是南明的新生力量還沒有強大到具有獨立領導全民抗戰的能力。正如同法國大革命的前夜,封建王朝腐敗嗎?社會矛盾激烈嗎?這正是國家民族最虛弱渙散的時候,是希望再來一次蠻族入侵,還是來一次資產階級大革命呢?在19世紀 日本只用短短三十多年的西化“明治維新”運動,就一躍成為世界列強,我們有什麼理由懷疑早200年的明末思想啟蒙和解放運動不能帶來更好的局面。但是滿清用鐵血摧殘使得社會生產力大幅度倒退。物質文化大規模毀滅,之後大興文字獄,理學成了碰不得的理教。空前強化了這種腐朽沒落的封建意識和制度,如同西方蠻族入侵後的歐洲中世紀一樣把中國帶入了黑暗。

二、生產力相對停滯,軍事裝備、科學技術大幅度倒退。

現在某些人極力鼓吹的康雍乾之世,其實大多是對明末的恢復性增長。滿清收支在嘉道以前相當長的時期基本是不變的,地丁 3000萬,耗羨 460萬,以及其他共計4800萬兩白銀,根據《清朝文獻通考》田賦所載,順治十六年(1659)中國耕地總數是五百四十九萬頃,康熙二十四年增長到六百八十三萬,乾隆十八年增到七百零八萬。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到七百四十一萬,而明末崇禎時就有田七百八十三萬(翦伯贊),數字剛接近明末土地數字。可見康雍乾生產恢復是緩慢的,過了一百年才到了明末的生產規模。清朝最高的是嘉慶十七年為七百九十一萬,僅僅超過明崇禎時期七、八萬頃,以後就下降了,道光十三年是七百三十七萬。封建經濟在停滯中(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767頁)。

生產總水平不提高,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大量的人口呢,原因在於明末徐光啟等人大力引進提倡種植番薯等,這種作物產量巨大。明末還在農業上引進了三季稻和玉米等作物,提高了糧食產量。這些農業作物的推廣,從此中國土地能養活更多的人口。

明末傳教士利瑪竇說這裡物質生產極大豐富,無所不有,糖比歐洲白,布比歐洲精美...人們衣飾華美,風度翩翩,百姓精神愉快,彬彬有禮,談吐文雅。(《利瑪竇中國札記》第十章 )。而乾隆時來訪的英國特使馬戛爾尼則說“遍地都是驚人的貧困“,“很多人沒有衣服穿“,“象叫花子一樣破破爛爛的軍隊”。

大家都知道宋朝工商業極為發達,而明朝則有進一步發展,鐵產量為北宋的兩倍半,永樂年間的鐵產量高達9700噸,到了17世紀當時歐洲產鐵量最多的俄羅斯才 2400噸。但是到了清,政府嚴禁採礦,冶金業從此衰落。明代棉布取代麻布成為紡織品的主流產品。無論是鐵,造船,建築等重工業,還是絲綢,棉布,瓷器等輕工業,在世界都是遙遙領先,工業產量佔全世界的2/3以上,農業產量在全世界的比例還要高得多,而康乾盛世雖然人口數倍於明朝,然而鐵和布匹這兩項指標性的工業產品總產量卻始終未能恢復到明末的水平.到1840年康乾盛世結束不久,中國工業產量僅為全世界的6%.無論是總產量還是在全世界的比例,都不及 200年前的明末.

明末的對外貿易量是驚人的,美國的弗蘭克,他在《白銀資本》一書裡,憑籍已有的各種研究成果,估計16世紀中期到17 世紀中期(即明中期到明末)的百年間,由歐亞貿易流入中國的白銀在七千到一萬噸左右,約佔當時世界白銀總產量的1/3。一萬噸白銀,相當於當時中國的三億二千萬兩白銀。不是歐洲而是中國佔據了世界經濟中心的地位。而清朝由於閉關鎖國在鴉片戰爭前的對外貿易遠遠低於明代。

明朝的知識分子心胸是開放的,海上軍事力量很強大,對先進技術的掌握和引進一直抱著歡迎和學習的態度,“明代海軍在歷史上可能比任何亞洲國家都出色,甚至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以致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可以說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李約瑟.當時袁崇煥在寧遠城頭斃傷後金的紅夷大炮就是來自葡萄牙。明代的火器裝備已經很先進了,明末軍營營一級編制裡除了1000人為騎射外,其餘都是火器手。每一營(5000人)用霹靂炮3600杆,大連珠炮200杆,手把銃400杆,盞口 160位。這是何等現代化的裝備啊。隨著明王朝的徹底滅亡,經過康雍乾三世之後。先進的火器武裝技術被滿清埋葬了,到鴉片戰爭時,手持大刀長矛的清兵對火器已經陌生了。

滿清以騎射得天下,對火器和近代軍工抱著本能的恐懼和敵視態度,生怕威脅到自己的統治。清軍把“雅克薩戰爭”中繳獲的俄軍扳機擊發式火繩槍樣品獻給康熙時,康熙競然以不得中斷前人所授的弓箭長矛作為理由,僅留下二支用作自己把玩,而令清軍禁止使用此種新式火槍。騎射雖然能在明末還佔優勢,但經過200年火器的發展,騎射最終被淘汰,中國人不用還有洋人用。阻礙先進技術的惡果是最終得到惡報。 西方國家與 日本求新,求變,對新生事物的渴求,與滿清保守,不思變革,對新生事物的冷漠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種下了中國淪落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幾近亡國滅種的禍根。

三、從晚明的對外開放、交流、引進到滿清的閉關鎖國,對外交流終止。

在“五四運動”時,中國人終於提出了請“德先生”和“賽先生”的主張,其實最早引進的是明末。說說“賽先生”.明比清有多得多的大科學家,明末科學家對中國古代科技成就進行了歷史性的總結。自16世紀中葉至17世紀中葉這一百年,在我國科學技術史上,是個群星燦爛的時期,各種科技成果異彩紛呈,是中國古代所有的科學技術的總結並達到了空前的高峰。同時出現方以智、李時珍、徐光啟、徐霞客、宋應星五位科學巨人以及朱載堉、李之藻,王徵等眾多科學家。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十分罕見的。正說明了明末思想界、文化界、生產力的勃勃生機。非但如此,明末士大夫對西方科學是非常歡迎的。大科學家徐光啟受教於天主教傳教士利瑪竇。翻譯了《幾何原本》.一個是亞利士多德的《邏輯學》,一個是《幾何原本》,這就是西方科學的基礎,是理解科學正規化的根本。沒有這些,知識只能是個人經驗,人們建立不了科學最基本的概念。知識和經驗就無法傳播。而中國發明的“技術”只能是透過師傅帶徒弟的口傳心授,成為獨門絕技,傳世和發展都很難。除《幾何原本》之外,數學方面還有《乾坤體義》,物理學《奇器圖說》、《遠鏡說》,地理學《萬國輿圖》,哲學《西學凡》,邏輯學《名理探》,明末知識分子對西方科學和哲學正系統地引進,西方傳教士金尼閣從歐洲帶來七千部書,教皇也捐獻了500多。有大量數學和天文學、科學等內容。其中不少被翻譯成中文。其文化、科技的引進深度、廣度不亞於清末,而朝廷、官吏和知識分子卻比晚清積極得多,受干擾也少得多。崇禎十二年,天主教傳教士畢方濟直接向崇禎皇帝上奏富國強兵四大策,一、改曆法,二、辨礦脈,三、通西商,四、購西銃。崇禎皇帝先後准奏。可惜明亡得太早,沒有起到作用。

德國大思想家萊布尼茨在《中國近事》序言說:“中國這一文明古國與歐洲難分軒輊,雙方處於對等的較量中”在思考的縝密和理性的思辨,歐洲顯然略勝一籌,即使在數學和戰爭科學上,中國也低於歐洲的水平。然而在實踐哲學方面,既在生活與人類實際方面的倫理以及治國學說,歐洲實在是相形見絀。”

李約瑟說:“由於歷史的巧合,近代科學在歐洲崛起與耶穌會傳教團在中國的活動大體同時,因而近代科學幾乎馬上與中國傳統科學相接觸”。“明代的傳統數學、天文學由於西學的到來而復興。到1 6 4 4年中國和歐洲的數學、天文學和物理學已經沒有顯著的差異,它們完全融合,渾然一體了”。(見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和《梁啟超論清學史》。

清初的大屠殺以及後來的文字獄和閉關鎖國徹底中斷了這一程序。中國的知識分子從此失去活力和交流。戰戰兢兢從事考據。從此遠離科學,科學家絕跡了。大批科技成果和科技著作失傳,被翻譯成英國,俄國,德國,日本多種文字,在世界科技史佔一席之地的《天工開物》在中國絕跡,明末傳教士帶來的大批西方科技文化著作再難面世。

康熙前期也有傳教士,但是他們所起的作用和明代大為不同,明代傳教士輸入宗教和科學,科學書籍並不比宗教少,因為明代人需要科學知識。只談宗教不能得到士大夫的尊信,而清代傳教士極少談到科學(只講些天文曆法),這是因為漢人在滿人高壓下,在禁海閉關政策影響下,不敢接近西洋人,傳教士失去士大夫的支援,宗教也就遭到滿族統治者的壓迫,不能象明末那樣順利發展。(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653頁)《幾何原本》再受知識界重視是到了清末,李善蘭再次翻譯了《幾何原本》並完成後九章的翻譯。而徐翻譯的《幾何原本》卻傳到了 日 本,對 日本近代科技發展影響很大。試想如果在明末上層知識分子推動下,以其敏銳和威望,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就能早200年實現。中國人會以和平健康的心態引進這些先進科學技術、先進理論乃至民主制度。中國絕不會在近代因為“技不如人”而在反侵略戰爭中屢戰屢敗 ,在近代淪落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

據統計,利瑪竇傳教中國時翻譯了大量西方著作並因此留下許多漢語新詞彙,現在仍在使用的有83個詞 ,比如 “測量”、“平面”、“平行”、“地平線”、“地球”、“曲線”等等以及無法統計的詞根,比如“x球”、“x角”、“x線”等等。由於滿清中斷了東西方的文化交流,大量西方翻譯的著作被毀。之後滿清中斷了東西方的文化交流,長期實行閉關鎖國,這項工作終於在近代由日本完成。清末民初,大量現代漢語詞彙從日本傳到中國,這些詞彙構成現代漢語極其重要的組成。比如,“警察”、“幹部”、“哲學”、“政治”、“經濟”、“管理”、“系統”等等都是從日本翻譯而來的,這些詞彙構成現代漢語的主要框架。這些名詞和概念的傳入明顯帶有日本式的思維,帶有日本式理解現代文明以及古代文明。並不是中國文化理解外來文化自然吸收的產物,這種思維也常常導致我們誤會古人。滿清入關其惡果還意味著古代中國文化和現代中國文化出現斷層,國學從此中斷了。

過去的學生成了別人的學生,自己的老師,無論從文化還是武力中國都敗給了洋人,自古以來中國人還從沒有這樣自卑和不自信過,所謂民族力量,底裡便是一種文化力量。這種文化上的不自信,其惡果之一就是“不抵抗主義”、對外妥協投降氾濫,“降官如潮,降將如毛”,中國真正到了亡國滅種的邊緣。

據鼓吹滿清的閻崇年講清朝因為保守和自大先後失去八次對外交流,睜眼看世界的機會。問題還不僅僅如此,當馬戛爾尼來訪並建議中國對西方商業開放,乾隆給出清楚的回答:“大清王朝只關心本國事物的恰當實施,不屑於奇技淫巧之事,也不關心精巧的商品,我們不需要你們國家的製造品”。從順治、康熙開始的禁海令、遷界令到驅趕外國傳教士同樣都是閉關鎖國的舉措。康熙四十六年 禁止各地天主教傳教,教士退回澳門,外人不得留駐內地。滿清規定:“州縣官失察西洋人過境,但並未逗留,降一級留任,府官罰俸六個月”,一個地方發現洋人,全省官員都受處分。滿清對於限制洋商也有一套辦法,規定澳門洋人船不許超過25只,出海不得帶中國人,出海還不許帶除做飯以外的鐵鍋等等。滿清是害怕外國人和中國人接觸助長他們對滿清統治民族壓迫的不滿,所以對於洋人是嚴格限制行動和居留的(中國通史簡編781頁 。

馬克思指出:推動這個王朝實行這種政策(閉關鎖國)的更主要原因是它害怕外國人會支援很多的中國人在十七世紀的大約前半個世紀裡即在中國被韃靼人征服以後所懷抱的不滿情緒。由於這種原因,外國人才被禁止同中國人有任何來往。(馬恩全集第九卷115頁)如此還有中外文化、科技、商品交流嗎? 世界在飛速發展而中國卻在原地踏步。甚至到了清末連撮爾小國日 本都能變法維新打敗滿清,而滿清卻一次次的喪失了維新圖強的勇氣和機遇。從清初一直到清末,滿清貴族集團始終頑固不化,冥頑不靈,一次次的拒絕開放 ,馬克思當年評價中國說:一個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的幅員遼闊的帝國,不顧時勢,仍然安於現狀,由於被強力排斥在世界體系之外而孤立無依,因此,極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來欺騙自己,這樣一個帝國,最終要在一場殊死搏鬥中死去。

四、中華民族由先進、文明的民族墮落為落後、愚昧、半開化的民族,中國淪為名副其實的“衰世”

傳教士沙勿略在傳教 日 本時,發現 日本人進行激烈的辯論時,總是訴之於中國人的權威,即在涉及宗教和行政方面的事情上,他們也乞靈於中國人的智慧。他們常說:“如果基督教是真正的宗教,那麼聰明的中國人肯定知道它並接受它。”這就是明末中國的精神文化影響力。而清末“東亞病夫”的惡名傳遍世界。全世界都在嘲笑中國人醜陋的辮子,被笑罵作“豬尾巴”,中國人被看成野蠻人。中國人何罪?要蒙受著歷史和現實的雙重羞辱!

滿清搞文字獄之類的愚民,弱民統治,後果是嚴重的, 以下以農民起義為例說明其惡果。

我們看到歷來先進開放的封建國家,利用宗教迷信發動農民起義是少之又少,比如唐、宋、明。明末雖然剝削沉重,但是明代人並不愚昧,起義雖然規模大,持續時間長但是沒有利用宗教迷信搞農民起義,因為這根本就沒有社會基礎。而滿清就不同,殘酷的民族壓迫和鐵血統治。中國人從一生下就被迫拖上一根辮子。從精神上閹割掉了鬥爭精神。文網密佈,空氣是窒息的,愚民是空前的。人們普遍愚昧、麻木、懦弱。要反抗只能用宗教迷信這類鴉片來刺激中國人麻木的神經。從清中後期起所有的農民起義和農民運動都帶由宗教和極端迷信的特點。白蓮教、天理教、回民起義、太平天國、義和團莫不如此。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就是利用所謂“拜上帝會”發動起來的。洪秀全利用宗教(也有人說是邪教)成功組織了農民起義。但是利用宗教迷信這種東西並不適合建立穩固的政權。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成也是它,敗也是它。洪秀全完全沉迷於此,國政日非,最終落得害人害己,國破家亡的下場。義和團雖然有反帝愛國運動的內容,但是卻是滿清社會封建、愚昧、迷信、封閉、保守的一次大暴露。義和團群眾拆毀鐵路,路杆。迷信什麼神靈附體,刀槍不入,竟有多人跑到袁世凱那裡用身體試試槍彈的厲害,死不悔悟。雖數十萬之眾,但是用引魂旌、雷火扇、陰陽瓶、如意鉤等八寶什物與八國聯軍的長槍大炮對陣。這種試圖以落後、保守、愚昧,對抗現代文明,拒絕一切西方文明的傳入,其失敗也在所難免。

民既如此,官又如何?鴉片戰爭中,戰功卓著,名將參贊大臣揚芳見到英軍炮火厲害,竟然想出了一條奇計,遍收民間馬桶,婦女用的穢帶載於木筏之上,抵抗英軍進攻。當然敗得很慘。時人嘲諷說:“糞桶尚言施妙計,穢聲傳遍粵城中”。

作為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他是怎樣看世界的呢?道光20年8月初4,林則徐給道光皇帝上了一道奏摺。奏摺寫道:“彼之所至,只在炮利船堅,一至岸上,則該夷無他技,且其渾身裹纏,腰腿僵硬,一僕能復起,不獨一兵可刃數敵,即鄉勇平民竟足以制其死命。”連這個清末站在我們民族最前沿的人都鬧如此笑話,其他人可想而知。

最新小說: [FF7]薩菲羅斯月亮星 [娛樂圈]一位愛豆 少年白馬醉春風之棠花朵朵 少年白馬醉春風江若清 七零家屬院我懷了糙漢三個崽 世界破破爛爛,幼崽縫縫補補 二嫁古板老男人 全員修羅場!黑化男主都想佔有我 全球檔案 農門相公是錦鯉 小娘子的貓 帝姬兇殘[宋朝] 快穿:這個炮灰有點彪 我不做賢妻 歌劇魅影歷險記 白衣仙君和龍傲天又爭又搶 穿越八零替嫁後我成了軍官心尖寵 重生以後包子的逆襲 重生古代:從獵虎開始逐鹿天下 與前夫和離夜,將軍在我榻上貪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