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近我們的這個侵略成性的紅色國家蘇俄,1920年底,蘇俄粉碎了國內外反對勢力的聯合進攻,轉入和平建設後,遇到新的經濟困難和危機,列寧從實際出發,放棄用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認為必須實行新經濟政策。你們有所不知前年蘇俄真的很窮,怎麼個窮法,連紅薯供應都困難。蘇俄高層也是吃了一頓沒下一頓,他們摧毀了農村自然經濟,對農民實行除種子以外全屬於國家的戰時制度,嚴重的削弱農民生產積極性致使1920開始鬧饑荒。
1921年開始,用糧食稅代替餘糧收集制,農民交稅後可自由處理自己的糧食。工業方面: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某些中小企業。商業方面:取消實物配給制,恢復商品買賣。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機迅速消失,生產穩步恢復。它滿足了勞動者的經濟要求,受到廣大農民工人的歡迎。它探索了在小農國家裡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和方法,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為在蘇俄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創造了條件。
蘇俄看起來已經衰弱,但實質上是鳳凰涅槃,粗暴而且野蠻的用血淋淋刀絞碎舊的體制,重新構架一個新的國家結構。這個國家只要給他五六年的發展時間必將是龐然大物,但現在我們不用擔心他,他在虛弱期,說的不好聽比我國還難。
下面我著重談兩個國家,這兩個國家四五年內對中國影響巨大,稍不留神會把我們到手的機遇給搞砸了。這兩個國家我放在一起講。
一個美利堅合眾國,一個日本國。我國有句古話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個大國的誕生必須滿足兩個必備條件,一有遼闊的疆土,二有數量眾多的國民。
遼闊的疆土自然會供給無窮的自然資源,古時可以放牧、耕種,現代可以提供優質煤炭和鐵礦石。數量眾多的國民可以產生諸多不同類別的思想文化,舉個例子,我們國家的華派分南北畫派,武術有南少林、北少林,正因為文化的多樣性才會促進社會的發展。沒有競爭優秀的思想不會誕生。
一個國家靠一本《源氏物語》打天下,今天早晨松下君背好行囊準備行萬里路,OK,晚上時發現已經到了太平洋前。只有悻悻的回到家,向他父母說就一本《源氏物語》怎麼讀萬卷書,就一天到了太平洋怎麼行萬里路,媽我怎麼出生在鼻屎大的國度。聽眾紛紛笑起來,梁啟超對盧永祥小聲說:“我這弟子啊,每次妙語成珠,虧他想出來鼻屎大的國家。”
胡文楷停頓一下,等臺下笑聲消失後,繼續說道:
老松下安慰自己兒子後,遞給他一張去中國的船票和一把*。松下君揮著刀來到中國。
沒有等下面議論聲平息,話鋒一轉。
歷史中,歷來國家的發展和人口與國土面積關係很大,人口決定軍隊的數量和精英的數量,國土面積越大自然資源就越多,能養活的人越多。崛起為世界大國必備的條件就是領土,資源和科技革命。用機率說一萬人中可能誕生一名科學家,現在中國是四億人口,那麼意味我國有可能出現四萬名科學家,當然這需要好多先決條件,比如教育,經濟,政治環境的適合。
地域的狹小是妨礙日本成為大國的瓶頸,也就造就日本國挖空心思想從鄰居家搶點地盤。我給各位講述兩次打斷中國屈起的戰爭。
中國和日本一衣帶水,在歷史發展的潮流中,總是相互影響,但是不得不說,中國總是在關鍵時刻帶動日本的發展,但是日本,每每在中華民族氣運的關鍵時刻和轉折點上,總能發現日本幽靈般的身影,一再打碎中國“起沉痾、圖崛起“的希望,是讓近代中國屢次沉淪的夢魘。這就是強烈的島國意識作怪,生怕一個強大的中國剝奪他們生存空間。
第一次是遠在明朝,明帝國怎麼滅亡的,估計各位不由自主的說是農民起義,李自成這個攪屎棍子將明朝推翻,漢奸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我們要把歷史往前延展探究因果關係,萬曆二十年也就是公元1592年,日本關白豐臣秀吉令日本戰國精英群雄傾巢入侵朝鮮,旬日之內,朝鮮三都淪陷八道瓦解,覆亡只在旦夕之間。應朝鮮李朝所請,宗主國明朝大舉派軍援救朝鮮。
整整七年之後,損失慘重的日軍才被徹底逐出朝鮮半島,豐臣秀吉氣病交加而亡,在明朝大軍凱旋之日的獻俘儀式上,萬曆皇帝對數十個藩屬國宣佈:“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
此役對當時東亞的政治軍事格局有著深遠的影響。導致明朝在二十年內無力進剿後金力量,使得女真部落日益強大,最後對明朝形成了致命的威脅。戰爭前後湊一塊7年。明朝方面雖勝,但卻帶來了嚴重的後果:戰爭消耗了明朝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戰爭削弱了明朝的軍事實力,為一些少數民族首領發展勢力提供了可乘之機,如潘州的楊應龍趁機發動叛亂、建州的女真迅速崛起,等等。已陷入全面政治經濟危機之中的明王朝,在戰後不到50年終告滅亡。
這時中國已經是資本主義萌芽階段,如果明帝國沒有滅亡中國將是第一個率先進入現代資本主義的國家。明代中後期在江南的一些手工業部門出現了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係,即僱傭關係。
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絲織業中心的蘇州和杭州,機戶僱傭機工。一些大的作坊主即“機戶”利用積累的資金設立手工工場——機房,僱傭機工生產即“機戶出資,機工出力”,他們之間形成僱傭與被僱傭關係,機戶就是早期資本家,機工就是僱傭工人,兩者之間基本上是純經濟關係,即商品貨幣關係。機工出力,把自己勞動力變成商品,機戶出資,付給機工的工資。二是在棉紡織業中心的松江,包買商僱傭居民。明代棉紡織業中心松江的商人開設暑襪店,利用雄厚的資金,購進大量的尤墩布(以烏泥涇被為基礎而進行改良的細密、柔軟的三紗布)分給當地居民編制暑襪,計件付給工資,這樣商人與居民之間便形成了僱傭關係。這些包買商直接支配生產,就實質而言,屬於商業資本控制生產,只不過在這一過程中,商業資本轉化為工業資本。三是廣東的冶鐵和鐵器製造業中,也出現僱傭關係。
最關鍵最顯著的一條是明朝設立廠衛特務機構,說明封建統治者無法以正常手段管理國家,說明了封建制度的衰落,也是明朝中後期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表現。
這個問題不是今天的主題,我一帶而過。第二次打斷中國程序大家都知道是甲午戰爭。
同為亞洲國家的中國和日本,現代化的起點是大致相同的,都是始於19世紀60年代左右。1885年以後,隨著其製造業的發展速度不斷加快,日本進入了現代工業化階段。但是當時日本的國力仍然無法與中國相比。
1895年北洋海陸軍全軍覆沒,在一定程度上宣告了洋務運動“自強”的破產。甲午戰爭之後洋務民族工業一蹶不振。《馬關條約》規定賠償日本軍費兩億兩白銀,並允許日本在華設廠。因為列強享有“利益均沾”的特權,即正式承認了各國資本在華直接投資的合法權利,使帝國主義對華經濟侵略由商品輸出上升為資本輸出。此規定的實施直接造成了中國民間企業的紛紛破產。
中國僅軍費、賠款、贖遼費三項之和就達到3億兩白銀,再加上其他一些不可估量的直接經濟損失,中國直接損失至少有五六億兩白銀之多,相當於清政府六七年的財政總收入。鉅額財富為日本進行國內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雄厚的財力保障,並且利用這一契機完成了由輕工業主導的工業型別向以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型別的轉變。同時,日本嚐到了戰爭的甜頭。
現在我們言歸正傳,一戰後日本的現在如何。雖然日本是戰勝國,但是日本工業能力很弱,完全經不住美歐各國工業的打擊。一戰剛結束時,英、法、德等國的經濟尚未恢復,日本得到了美國工業的大量訂單,絲織品和船舶大量出口美國,經濟一度繁榮。但隨後,歐美各國商品大量湧向日本及亞洲市場,日本貨節節敗退,導致了一場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1920年至1921年,日本工業總產量下降了19.9%,其中造船業88.2%,採礦業55.9%,機器製造業55.9%,生鐵16.7%。主要工業產品價格下降達55%82%。出口下降40.3%,國際收支逆差達3.5億日元,外匯儲備從13億日元減少到6億日元。
我國很多人認為日本國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其實不然日本充其量屬於封建殘餘思想加歐美髮達國家生產技術奇怪的綜合體。第一他沒有推翻帝制,翻開他的憲法、法律,通篇的都是腐朽封建王朝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