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越本來以為文彬只請了自己一個人,到了武安郡王府上才發現,在臨安的主戰派大佬彷彿越好了一般,一個個接踵而來,好不熱鬧。
王府裡的清涼廳中,李越看看在坐諸人,武安郡王文彬,右相張琦,國子監祭酒朱孔陽,都是主戰派的核心大佬。
自己真是個小的不能再小的小字輩的,不過張琦的身旁坐著一個與自己年紀相仿,面相清正的小夥子。
張琦看到李越好奇的目光,便介紹道:“這是忠王之孫,朝奉郎劉曦。”
“原來是名門之後,失敬!失敬!”李越抱拳一禮,他現在已經把大梁朝的歷史瞭解到了八九不離十的地步。
信王就是南梁中興三將中的劉介,興國二十二年受封信安郡王,三十年病逝,追封忠王。子劉挺接替其鎮撫四川,劉曦正是劉挺長子。
劉曦拱手還禮道:“朝請郎學富五車,更有經天緯地之才,在下慕名已久,今日能得一見,劉某三生有幸!”
劉曦有些肉麻的奉承話聽得李越有些飄飄然,他樂呵呵的回道:“劉兄過譽了!”
“我大梁後繼有人,中原恢復有望,社稷中興有望啊!”
張琦這話等於是把李越和劉曦都誇讚了,皆大歡喜,眾人繼續閒聊。
桌上的酒都是陳年佳釀,菜都是精品美食。但顯然眾人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草草吃了幾口,話題就轉移到當今的朝局上。
張琦最先開口道:“諸位,當今聖上恢復之志甚銳,正是我輩大有作為之時。依老夫之見,可以重設江淮,京湖和四川三處都督府。”
定難之變後,大梁朝廷南遷,與北幽的戰線主要就是張琦剛才說的這個三處。當年劉介守成都,宗鵬守襄陽,文彬守揚州,興國十一年,三路大軍齊出,打得幽國四太子齊格斡出連連敗北。只可惜當時的皇帝朱高炎一心求和,使興國北伐功虧一簣
興國議和後,朝廷調三大將入朝,文彬,劉介任樞密使,宗鵬任樞密副使;並撤銷了三大都督府,三將麾下精銳皆被調入臨安,編為守衛行都的護聖五軍。隸屬於御前行營司。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是朱高炎玩起了梁太祖時那套重文輕武,強幹弱枝的手段。對三大將明升其位,暗奪其權。由軍人朱雄建立的這個朝廷天生的不信任武將,對武將的猜忌已經深入大梁朝的基因,無法改變。
三都督府的撤銷,既標是南梁將兵權收回朝廷,也標誌著這個偏安東南的小朝廷開始將政策重心由先前的恢復中原轉向保守東南半壁。
張琦此時提出重設三大都督府,也就意味著南梁對北幽綏靖政策的時代終結了。
張琦一劃出基調,劉曦立即道:“張相所言極為有理,如欲北伐中原,重設三大都督府勢在必行。襄陽現由原宗鵬將軍舊將楊拱鎮守,有他都督荊湖南北兩路和京西南路不成問題。只是這四川幾路,晚輩以為還是由武安郡王坐鎮最為合適。”
有背景還就是好啊!李越心中不禁感嘆道。劉曦不過是一個六品朝奉郎,就敢對朝廷封疆大吏的任免說三道四。如果他不是劉介之孫,恐怕早被這群老傢伙批個體無完膚。
不過李越還是有些好奇,劉挺此時擔任成都府路的鎮撫使,劉家世鎮蜀中,劉挺的資歷和威望也夠擔任四川都督。這傢伙居然沒有推薦自己的父親。
更何況淮南東西兩路都是文彬的舊部,讓武安郡王去都督江淮不是更合適嗎?劉曦怎麼建議文彬去四川?
這不符合常理,世事反常必有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