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
與其說是‘機器人’,不如說是極為科幻的‘機甲’。
上午漢武靈動科技展示的機器人,其實就是計算機用程式軟體,控制各種零部件,讓機器人動來動去,最終達到了表演效果而已。
而現在……
吳傑給出的資料,是從系統商城裡買來的,只不過降低了工藝難度、材料和零部件要求。
相當於是高階文明戰鬥機甲的丐版。
比如沒法制造腦電波感應裝置,從而能讓駕駛員,透過意識感應,從而精準高效的控制機甲。
就只能改成全息虛擬座艙,讓駕駛員穿戴感應服,在艙內透過肢體運動從而控制機甲運動。
另外,也沒有什麼離子炮、鐳射刀之類的,只能暫時用不鏽鋼加工出一些戰刀,用注塑機搞出一些槍械模型。
至於外觀……那自然是夠唬人了。
凌厲的人形機甲外觀,彷彿是一個超級魁梧的披甲猛士。
高三米二、重兩噸半。
用鈦合金為骨架,並大量採用輕量化、高強度的複合材料,從而既有較輕的體重,又有不錯的結構與機體綜合效能
用兩塊石墨烯複合電池提供電力,足以滿足機甲奔跑、跳躍、躲閃、格鬥等高難度大負荷運動至少兩小時。
用一百多顆各種光電雷達紅外等感應器,配備大量高速處理器,構建了互備冗餘的三套作業系統嗎,讓駕駛員能看得清、聽得見、操作快。
……
時間緩緩流逝。
吳傑早已加入了工作團隊,開始爭分奪秒的趕進度。
機器人已經在組裝了。
按照圖紙資料加工製造一小部分零部件,而大部分的,又是用庫房現有的。
所以硬體的製造與組裝,速度肯定很快。
相比之下……
機甲的作業系統,卻是要從零開始。
以前的工業機器人,其實和數控機床沒什麼區別。
就是用計算機上安裝的操作軟體,先進行程式設計,模擬測試透過之後,就讓計算機命令機器人,什麼時候該做什麼就行了。
比如汽車生產線上的焊接機器人,定位、夾緊、焊接、轉運等等,整個生產流程都是設計好的,機器人完全就是聽命令辦事。
但機甲可就不一樣了。
它是要讓人,在它體內的駕駛艙進行一系列的操作。
這就好比,以前的工業機器人,就像是一臺遙控車,想要讓它前進後退拐彎,直接發命令就行了,很簡單很方便。
而現在的機甲,卻像是一臺有人駕駛的高檔轎車,想要完成一系列的運動,自然就需要配備各種操控裝置。
事實上。
機甲比汽車複雜多了。
透過光電感應獲取周邊態勢感知,影像呈現在虛擬座艙內,該如何相容處理各種資訊資料,並將其試實時動態呈現?
駕駛員在駕駛艙內,透過肢體運動、感應控制的方式操控機甲,又該如何將感應訊號,經過處理之後,轉變為各種傳動、變速、伸縮等零部件的工作命令?
看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可就複雜了。
就像現如今的戰鬥機。
看著是挺簡單,也就是用推力強大的發動機,將符合空氣動力學設計的機體助推上天。
可是該如何具備高超的飛行效能、如何才能擁有偵查通訊打擊的能力、如何才能電子對抗應急跳傘……
每一個看似細小的問題,都暗藏著巨大的技術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