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虎還是蛇,雖然嚇著了洪太尉,但都沒有害他的意思,而是自行退卻,放了洪太尉一條生路。
施耐庵為什麼這樣寫?其實是對後事有所交待。
從第77回合到第80回合,寫了童貫和高俅先後兩次征討水泊梁山,都被梁山英雄打敗,但都被宋江放了回去。“吊睛白額大蟲”是老虎的別稱,而在民間看來“蛇”有“小龍”之謂,“吊睛白額大蟲”和“雪花大蛇”暗寓水泊梁山臥虎藏龍,非朝廷奸臣所能剿滅。
隱喻三:“遇洪而開”和“見信而寂”的架構作用
洪太尉憑著權勢開啟伏魔殿後,發現殿中央立著一塊石碑,石碑後面鑿著“遇洪而開”四個大字,洪太尉以此為藉口,強逼眾人掘開了青石板,終於惹出天大禍事。
這裡施耐庵設計得十分巧妙,他借洪太尉之手放出108位魔君,其實是表明:天下本太平,都是一幫奸臣無事生非,惹出禍端,致使國無寧日。
可是人們不禁要問,洪太尉放出的108個魔君,亦即以宋江、盧俊義為首的108位梁山好漢,乾的是替天行道之事,並未為害一方,反而接受朝廷招安,剿滅了田虎、王慶和方臘,替大宋皇帝消除了心頭大患,禍從何來?
其實作者在書中交待得很清楚:照那碑碣上時,前面都是龍章鳳篆,天書符籙,人皆不識。
照那碑後時,卻有四個真字大書,鑿著“遇洪而開”。卻不是一來天罡星合當出世,二來宋朝必顯忠良,三來湊巧遇著洪信。豈不是天數!
也就是說,這108個魔君,都是忠良之輩(對朝廷的忠良哈,並不是人品),他們不會推翻朝廷,反而會為朝廷效力,但也暗示了他們由洪信放出來,日後也會被奸臣利用,來為朝廷消災除害。
在水滸第90回合時,長老說罷,喚過智深近前道:“吾弟子,此去與汝前程永別,正果將臨。
也與汝四句偈去,收取終身受用。”
偈曰: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水滸第119回合,當魯智深在禪房裡睡至半夜,忽聞得錢塘江上潮信之聲,霎時悟出了智真長老對他說的“聽潮而圓,見信而寂”的真義,當夜從容坐化。
首回合的“遇洪而開”,此“洪”指洪信無疑,第90回合、第119回合的“見信而寂”,此“信”又何嘗不暗指洪信,只不過彼時的洪信已化作錢塘江之潮信。
潮者,奔湧澎湃之水,與“洪”又有何差別?
從“遇洪而開”到“見信而寂”,《水滸傳》架構呼之而出:即以洪信赴江西信州龍虎山詔宣張天師禳災為楔子,放出108個魔君(實為梁山108位好漢),為朝廷蕩平天下,隨後這些好漢又像錢塘江潮信一般退去,一切歸於沉寂。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只留下一段水泊梁山的傳說。
所以說,這洪信應該是個大有氣運的人,或者說是揹負了特殊使命之人。
武大連忙用起望氣術看了過去,只見洪信的頭上駁雜一片,似有青紅之氣,又彷彿有灰黑之色,縈繞回旋,分辨不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