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中年男子看見血葫蘆一般的武大,顫抖得更加厲害。
待看見武大看上去並不像是什麼賊人,好像更像是之前滅殺賊人的好漢時,心中這才稍定,高呼道:“壯士救我,壯士救我,我乃殿前太尉洪信,快快救我!。”
洪信?
殿前太尉?
那豈不就是洪太尉,那個引出了一百單八將的洪太尉?
武大心中猶如驚雷一般,炸得通明。
洪太尉何許人也?
他是水滸傳中宋仁宗的殿前太尉,名叫洪信,出現在第一回合和第二回合開頭,然後就消失不見了,可謂神龍見首不見尾。
然而這個人物卻是十分重要,他是全書的楔子,正是他開啟伏魔殿,掘開鎮壓魔君的青石板,才放出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引出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梁山聚義。
其實,這廝是有著命運的安排,也是有著隱喻的!
武大記得後世的時候曾經研究過水滸,其中有一個主流的意見,認為洪太尉的身上揹負著三種隱喻,每一種都讓人不禁咋舌,若是施耐庵在現代的話,那肯定是特級作家啊,混網文界的話,那肯定是白金。
那麼,三種隱喻分別說是什麼呢?
第一,這洪太尉代表的是什麼人?
歷史上有沒有洪信其人,無可考證,但他受皇帝信任是肯定的,否則去江西信州龍虎山請張天師臨朝禳災之事,也不會交給他。
翻開水滸傳,除了宿太尉等少數官員是正面人物外,大多兇殘奸詐,尤以蔡京、高俅、童貫為代表,而洪太尉正是朝中奸臣的典型。
且看他去往江西信州龍虎山宣請張天師這一路上的表現:到達龍虎山時,他端著官員的架子,趾高氣揚地問監宮真人:“天師今在何處?”
在去往龍虎山頂時又畏難怕苦、心生怨氣。在遇到大蟲和雪花蛇襲擊時嚇得魂飛魄散。在遊山時不聽監宮真人勸說,並對眾人放下狠話:“你等不開與我看,回到朝廷,先奏你們眾道士阻當宣詔,違別聖旨,不令我見天師的罪犯;後奏你等私設此殿,假稱鎖鎮魔王,扇惑軍民百姓。把你都追了度牒,刺配遠惡軍州受苦。”
最終執意開啟鎮魔殿,放出108位魔君。
而在惹出禍事後他“在路上分付從人,教把走妖魔一節,休說與外人知道”,其實只是要瞞騙皇帝。
施耐庵筆下的洪太尉,是個狐假虎威、強詞奪理、欺上壓下、剛愎自用的奸臣形象,在後來描寫的蔡京、高俅、童貫幾個奸臣身上,都能看到他的影子。
隱喻二,這廝路上遇到的“吊睛白額大蟲”和“雪花大蛇”暗示著什麼?
洪太尉在上山的過程中,先是遇到一隻吊睛白額大蟲,“望著洪太尉,左盤右旋,咆哮了一回,托地望後山坡下跳了去。”後又遇到一條雪花大蛇,“朝著洪太尉盤做一堆,兩隻眼迸出金光,張開巨口,吐出舌頭,噴那毒氣在洪太尉臉上。驚得太尉三魂蕩蕩,七魄悠悠。那蛇看了洪太尉一回,望山下一溜,卻早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