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叔!從前就不說了,您跟著我到林家這幾年可是辛苦的很,您也要讓我有機會獎賞一下您和下面的夥計、織女不是?我願意給您一些回報怎麼了,就當是我提前給您的養老銀子還不行嗎?”
喬叔為難的看著賈敏,猶豫再三跪倒在賈敏面前道:“太太若實在要獎賞奴才們,就抽出一成的盈利來分給奴才們就好,這樣已經不少了,按照如今咱們綢緞莊的勢頭,一年淨賺個十幾萬兩銀子是輕輕鬆鬆,一成利就是一萬多兩銀子啊,還有哪個東家會那麼大方啊!”
“喬叔這是做什麼,快快起來說話!”賈敏也從座位上站起身來道。
“太太若是不答應,老奴就不起來了!”喬叔乾脆趴在地上,額頭觸地道。
“哎!讓我說什麼好!這給銀子都不要,喬叔您可真夠傻的!行了起來吧,我應了!今後您可不許反悔啊!”
“不反悔!不反悔!老奴能每年多得那麼多銀子已經要偷著樂啦!”喬叔笑嘻嘻的站了起來。
賈敏好笑的用手指點著喬叔嘆了口氣,給身旁的綠萼使了個眼色,綠萼從懷裡掏出一個信封雙手遞給了喬叔。
“這裡面就是染料的配方,喬叔要收好了!”
“太太放心,老奴在配方在,老奴絕不讓配方外漏!”
“也沒有那麼嚴重了,若真是被人盯上威脅到喬叔的性命了,還是要保住性命為先。您要是沒了,誰幫我賺銀子啊!”賈敏笑道。
“太太放心吧!老奴一定為太太賺更多的銀子!”喬叔也笑道。
……
到了四月底,賈敏在江南一帶的陪嫁莊子和鋪子都陸續送來了上一年的出息和盈利。算上去年底京城那邊送來的出息和盈利,這一年賈敏又賺了六萬多兩的銀子,莊子上全都按照林如海給的方子種植莊稼,有山林的莊子上也都種桑養蠶,給祥雲綢緞莊提供上好的蠶絲,出息自然要比往年高出不少。幾個鋪面賈敏都改成了糧鋪,專門用來賣她陪嫁莊子上的糧食,與其他的糧鋪不同,賈敏在京城也有莊子,莊子裡種的是小麥,所以賈敏的鋪子不僅賣稻米還賣麵粉,而且品質都是頂好的,所以賈敏的糧鋪生意也很好。京城中的李子峰開起來的那個江南繡莊,今年的收入也不少,如今京城中的太太姑娘們都十分的喜愛推崇蘇州雙面繡,訂單是越來越多,今年年初的時候,李子峰讓喬叔在蘇州又買了十名繡娘送去了京城。最賺銀子的當屬她的祥雲綢緞莊了,去年還沒有推出七羅織機織的布料,憑藉著一些獨特新穎的花色,就讓祥雲綢緞莊賺了不少。賈敏覺得,今後她的綢緞莊真的會成為大銘最大的綢緞莊,也會是最賺銀子的綢緞莊。
前幾日,賈敏收到了來自寧國府賈敬的信。信中提出要把祥雲綢緞莊出產的雲錦和皎紗作為御用貢品,沒過兩日,就有江南織造衙門的官吏到慧郡主府來找她商談。賈敏對於自己綢緞莊的布料成為御用貢品是十分樂意的,但是卻嚴格把住了進貢的數量,每年只進攻兩百匹雲錦和二十匹皎紗,但是保證會挑最好最精緻的進貢。江南織造衙門的人也知道這位慧郡主在皇上和皇后跟前很得臉,也就沒敢為難賈敏,賈敏也十分痛快的在契約上簽字畫押。賈敏明白祥雲綢緞莊成為了皇家供應商之後,生意也會更加的好,到時候一定惹來許多人的嫉妒,也會有許多人上門找她買皎紗。所以賈敏跟喬叔口徑一致,對外就說皎紗十分難織,產量極低,每月出一百匹,可以接受預定,但是絕對不給任何人特殊關照。
這日,王媽媽一早抱著林瑫到汀蘭院給賈敏請安,賈敏抱過林瑫來逗著他喊爹爹。說起來也是奇怪,林瑫早就會喊孃親了,可是賈敏教了那麼久他都沒有開口叫過林如海爹爹,讓林如海心中十分的鬱悶,有好幾次都黑著臉對林瑫道:“兒子,你是不是故意的!”林瑫嚴肅的小臉,面無表情的看著林如海,讓林如海有氣也發不出來。每每看到這父子兩人沉著臉互相對視,賈敏和林琅都會忍不住大笑。
“太太!奴婢的男人和大女兒已經痊癒了,他們想來給太太磕個頭!”王媽媽對賈敏道。
“哦!是該見見了!你去喊了他們來吧!”
“是!”王媽媽笑著行禮退了出去,半個時辰後領著一個十分高大壯碩的漢子,和兩個同樣粗壯的姑娘走了進來,王媽媽的懷裡則抱了一個比林瑫瘦小了不少的奶娃娃。
幾人一起跪下給賈敏磕頭,他們的動作十分的僵硬,顯見是有多麼的緊張。賈敏微笑著道:“都起來吧!”
“多謝太太!”
“看你們的面色都不錯,身體應該是已經無礙了吧!”
“勞太太記掛著,奴才和大女兒如今身子骨好著呢!就是在家閒的渾身不自在,太太能不能給奴才找些活幹嗎,奴才保證不偷懶,一定好好幹!”王鐵牛不敢抬頭直視賈敏,始終低垂著頭,雙手緊握成拳。
賈敏被這個樸實憨厚的漢子給逗樂了,這剛見面,還沒怎麼說話呢就要起了差事,可見是個沒心機的,也難怪他在重病之時會被自己的爹孃兄弟給趕出家門,一定是原先在家中不受待見,又受欺壓受習慣了。
“聽說你和兩個姑娘都是種田的好手,我才新買下了一處莊子,如今還缺一個莊頭,你若是願意就去莊子上當莊頭吧。只是那莊子在揚州,恐怕你們一家要分開了。這事兒也不急,你們夫妻倆回去考慮一下,回頭給我個信兒就好!”
王鐵牛看了一眼王媽媽,見王媽媽輕點了下頭,然後就咧開嘴笑著道:“不用考慮了!奴才願意去,奴才別的本事沒有,種田還是沒問題的。”
“去當莊頭可不是隻會種地那麼簡單,回頭我先安排你去金陵這邊的莊子上,跟著那兒的莊頭學幾日,趕在夏收之前到揚州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