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你當初,是怎麼想到寫出這麼一句來的?”
這首《滿江紅》,在燕軍,不,確切地說,在其他國家的軍中,極為盛行。
因為詞中所透露出的,不僅僅是悲壯,還有身為軍旅兒郎奮發**,一雪前恥的慷慨激昂。
這個基調,
倒是不符合這幾年一直在對外戰爭中不斷勝利的燕軍,
更符合被燕軍打敗再打敗的楚軍乾軍的心境。
流傳自那一輛馬車,當時馬車內坐著四個人。
陳大俠、造劍師,
還沒封侯的鄭侯爺,再加大楚攝政王。
因為攝政王對這首詞很喜歡,且當時鄭凡的身份是姚師的關門弟子,在那個年代,文豪為權貴賦詩,權貴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為文豪宣揚,這是理所應當的規矩。
且這首詩創作的背景,是玉盤城下,楚人被殺俘,含羞受辱地低下頭,簽訂和約。
所以,這首詞,很快被宣揚了出去,但就是攝政王也沒料到,不久後,鄭凡就撕下了偽裝,搶走了他的親妹妹。
覆水難收,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這首詞,也流傳到了燕國,但裡頭的“壯志飢餐燕虜肉”,自然是被改掉了。
燕國朝堂不興文字獄,且這種隨機變通,外加後續的發展,當事人攝政王的難得糊塗,著實讓燕人百姓以及權貴們,都舒爽不已。
據說,燕皇曾詔趙九郎,讓其將這首詞謄寫下來,掛在了自己的御書房內間,也就是帝王辦公後休息的地方。
上次進京,鄭凡是進過御書房,卻未得進內間,所以也不清楚這個傳聞到底真不真實,自是無法確定,燕皇陛下,是否也是自己的粉絲?
而田無鏡的這一問,則顯得很是自然,因為他是懂得鄭凡心性的,詩詞,皆歌以詠志,這首詞,則更為清晰,但怎麼都不像是鄭凡的心境依託。
“王爺,詩詞之道,只是玩物罷了,我以前就曾和王爺您說過的。”
以前,田無鏡不是沒有問過類似的問題,鄭凡自是不可能說自個兒是抄的,只能用這種更高階的理由去搪塞。
姚子詹就曾拿到過不少流傳出的“平西侯詩詞”,看完後,氣得吹鬍子瞪眼,甚至用家鄉話開頭,罵了句:
有辱斯文,有辱斯文!
文章詩詞本是雅事,你一個武人寫就寫了,寫得好也就罷了,還偏偏故意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將這件雅事弄成了你的隨手塗鴉,這還讓別人怎麼玩?
具體地說,
這還讓他姚子詹以後怎麼蹭吃蹭喝?
“我很喜歡這首詞,很有共鳴。”
鄭凡下意識地嚥了口唾沫。
別,
哥,
這首詞的原作者,下場可不怎麼好。
“王爺,我最近又做了一首,很應景,寫的,正是此時,您要不要聽聽?”
鄭凡覺得,自己有義務將老田從滿江紅的情緒之中給拉出來,可千萬別再共鳴了。
田無鏡轉過身,看向鄭凡,
道;
“你的詩詞,不看人或者與你不熟的話,那真的是極好的。”
“………”鄭凡。
“不過,也不妨礙誦來聽聽。”
鄭凡點點頭,
背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