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外面人不會覺得你沒貪,但肯定只貪了很少。
以鄭伯爺如今的地位而言,多佔一點份額,沒誰會不服氣的;
一念至此,鄭伯爺就忍不住叫四娘把這個賬就做得再狠點。
以後晉東的民生髮展,可就得全靠它了。
當然了,一下子湧入過多的金銀財貨,勢必會造成購買力的下降,但這種金融上的問題就不是現在以及接下來幾年晉東一地所需要考慮的事情了,還是多多益善;
實在不行,那鄭伯爺就受點委屈,回去在府裡多修幾座黃金馬桶。
民夫運力,是個很大的問題,士卒們自己是可以帶點兒的,對這一點,鄭伯爺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軍紀官只會抓那些夾帶得太過分的,兩匹馬,好傢伙,馬蹄子邁起來都費勁了,你這算是要幹什麼?
要知道現在還是在楚地呢,議和是議和了,但誰知道楚人會不會隨時翻臉?
當初咱們自己怎麼對楚人的心裡沒點數麼?
真要是忽然起了戰事,你這戰馬還能衝鋒得起來?
軍士們肯定要參與押運的,但數目不能多,所以儘可能地抓一些楚人做民夫,也就是奴隸,運回上谷郡或者運回晉地後,這些楚人,其實本身也就是“人口財富”,肯定會被留下來的。
鄭伯爺本想學百年前初代鎮北侯對乾國三邊那般來個大肆擄掠人口,但年堯大軍在過了渭河後,馬上就安營紮寨了。
那已經不是針了,而是一根巨大的鐵杵,就立在那兒。
使得燕軍根本就沒辦法放開手腳去胡來,必須要對其保持最大的戰備警惕。
但,
其實也足夠了。
大軍的撤退,是有序的,鄭伯爺看了看名單上,搜刮了大概七成半的目標,有些太遠的,就沒去,有些太偏的,也沒去,有些位置太幸運的,正好被年堯大軍卡住的,自然也就不去了。
一切的一切,安全第一,不給楚軍任何軍事發動的機會。
大軍滿載而歸,分批次渡過渭河,迴歸上谷郡。
在鄭伯爺渡過渭河,重新回到了荊城地界的那一日,天上,下起了鵝毛大雪。
燕楚兩軍,以渭河為界,雙方都安下寨子,開始了新一輪的對峙。
燕軍抽身而出了,
楚人得以再度將自己的大門收緊,
雖然沒了鎮南關這座雄關,但當大楚的水師橫立於渭河河面上後,楚軍士卒心底還是都長舒了一口氣。
以後還會不會打,誰也說不準,但至少目前來看,短時間內是不會了。
一場持續一年的燕楚大戰,
終於落下了帷幕。
帷幕落下時,還有個小插曲。
鄭伯爺寫信給年堯,
說想和他在望江小舟上一會,一人帶一個護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