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軍開始敗退,
是的,敗退;
主要是因為燕軍敗得,過於真實,真實到難以看到什麼做作的痕跡。
一是因為全盤謀劃之中,連一線的總兵,他們也只是棋子,並未能參透其中真意,這就直接導致了他們是完全本色出演;他們是真的在為了照顧王爺佈局失誤的面子,護送王爺後撤回鎮南關以圖將來。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鄭凡在基建的執拗上出了疏忽,導致燕軍的防禦體系看似完備實則沒了重點,在楚軍大規模的多路攻勢下,守不住……那是真的守不住。
乃至於當燕軍撤過渭河,楚軍跟進踏破先前燕軍那一座座營盤時,
連謝玉安都感到有些恍惚,
一切的一切,都是那般的巧合以及順理成章,嚴絲合縫得讓人挑不出毛病;
這種湊巧,真的是能設計出來的麼?
可能,
真是自己想多了?
自己的父親,和他們,其實是賭對了麼?
“報!!!定親王派信使來請示都督,是否渡河!”
另外三路大軍,都已經推到了渭河邊,接下來,就是渡河兵進上谷郡了。
當然,派人來詢問自己,其實也只是走個過場而已。
燕楚格局之關鍵,在鎮南關。
鎮南關一日不拿回來,燕人就能繼續從容地自北而下,用他們的馬鞭,鞭撻楚國的疆土與子民。
自己其實根本就沒時間去猶豫和思索,既上牌桌,就至死方休。
“傳令下去,各部渡河,按既定路線推入上谷郡!”
身為大都督的謝玉安,最終還是下達了這道軍令。
第三天時,大楚中路軍先頭部隊已經過河,在其他三路兵馬的配合下,開始深入上谷郡,中間段的主力,也已經過河完畢。
謝玉安謹慎穩妥了一些,選擇最後一批過河。
按照既定的方略,各路先鋒軍統一由定親王統籌指揮,中路軍以及後續跟進的兵馬,則依次入列;
謝玉安這位大都督並不會繼續上前,而是轉為負責在渭河沿線設立據點,轉接自後方運輸上來的糧草為大軍提供支援。
真到了真刀真槍乾的時候,他的作用反而沒那麼大了。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那位大燕的攝政王以及他的那座王府,雖然以善於地方治理而出名,但對上谷郡這麼一大塊地方,採用的卻是人口盡數內遷,根本就不做開發的政策;
所以,上谷郡現在除了少數的幾座塢堡之外,近乎就是一片白地,前方的楚軍想就地取糧根本就不可能。
也因此,糧道,成了當下重中之重,一旦前方攻勢暫時受挫,大軍又無糧可繼的話,那麼先前的這一番進軍與努力,都將成為泡影。
一旦燕人緩過神來,將主力調回,楚軍只得撤兵向後退,退出上谷郡,退出渭河,而且還得再次拱手讓出渭河防線,退回三郡;
眼下,大量的民夫正在兩岸忙碌,好在楚國的水師在楚軍控制了渭河兩岸後,也從覓江處下來,起到了極大的幫襯作用,極大的提高了運糧的效率。
前方,不斷的有戰報傳來,定親王領軍,可謂高歌猛進,一連和燕人交手了幾次,仗著己方優勢兵力,都將燕人擊退。
眼下,
楚軍已經觸碰到鎮南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