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東大軍要戰略進攻,楚軍,則需要戰略收縮;
這場仗,要麼打不起來,要麼,就是一場“表演”性質的兵鋒接觸。
這一點,
鄭凡很篤定。
此時坐在王駕行轅上的攝政王,心裡,其實是巴不得楚人就在這兒,失心瘋一般地和自己來一場大決戰。
到時候自己的晉東兵馬就足以將楚國皇族禁軍主力給攪殺個天翻地覆,付出再大的傷亡都是值得的;
等到後續燕國援軍進入,剩下的,就真的只是枯燥乏味地給地圖格子塗色了。
而自己王旗所在的位置,
其實對楚人而言,壓根就不是什麼秘密。
王旗,
是給本家人看的不錯,但同時,也是給對面看的。
讓天天去對岸,是為了給天天曆練。
因為天天是自己的長子,同時還是靖南王的嫡子,他理所應當地,應該站在那個位置,去繼承屬於他的使命與責任。
至於說將錦衣親衛交給天天,並非是鄭凡一味的偏心,一定要給自己的兒子鋪路。
根本原因在於,楚人要麼一仗不打就撤,要打,就可能也是出動一支精銳,最好取得一場區域性接觸的勝利以提振自己計程車氣,然後再重回戰略收縮。
在這個基礎上,先頭登岸的那支兵馬,必須要足夠的精銳,精銳到要將一切不穩定因素給壓制下去。
陳仙霸的部曲,和他的性格一樣,是一支桀驁的部隊,這幾年在上谷郡一帶活動時,鎮南關總兵幾次上摺子給自己,明裡暗裡的意思就是“這個年輕人我管不了”。
這樣一支刺頭部隊,在關鍵戰時刻,是能頂得住的。
屈培駱的楚字營,鄭凡不去談什麼皈依者狂熱的因素,在梁程的建議與安排下,晉東軍也開始注重步卒建設,而屈培駱以青鸞軍的方式打造的這支楚字營,其實也很適合做先頭部隊在岸上結陣抵抗楚軍的攻勢。
可無論哪個來比較,
都沒有自己的嫡系錦衣親衛來得更為穩妥。
只是,
當前方軍報傳來,
告知鄭凡對岸楚軍竟然打著的是大楚定親王的王旗時,
先前表現得很慵懶的攝政王,
下意識地挺直了後背,
原本搭在椅子扶手上的雙手猛地攥緊。
但,
饒是如此,
王爺依舊用最平靜的語氣帶著些許不屑調侃道:
“呵,這楚人,是真不講武德了。”
這時,
下面傳信兵不斷傳來下方將領的請戰,陳仙霸、屈培駱等請求提前加緊渡河支援。
顯然,楚國定親王的王旗出現,帶來了一股不一樣的風向。
鄭凡微微仰起頭,強迫自己身子肌肉再度鬆軟下來,
道:
“傳令下去,按原先計劃渡河,不得慌張爭渡。
楚國的王爺,
又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