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留在京中,抓緊將手中的那支兵馬訓練好,另外,過不了多久,各路兵馬會匯聚於郢都,也都由你來調理。
必要時刻,你需要北上。”
“臣弟遵旨。”
“不要怪哥哥不給你機會,而是這種事,哥哥我想求穩。”
年堯的能力,攝政王是清楚的;
另外還有一點,在面對田無鏡時,年堯沒有絲毫當初在平定諸皇子叛亂時的不可一世,而是從一而終地………慫。
這是令攝政王最為放心的一點。
“三天後,朕將舉行大儀。”
所謂大儀,是楚國的一種傳統。
楚國內的貴族,分為七等,大儀,則是楚皇召開的,前三等貴族聚集在一起的議事。
先前,攝政王平定諸位兄弟叛亂後,曾舉行過一場大儀,就是在這場大儀上,他確定了自己楚國皇族正統的身份。
“咱們先動起來,再慢慢看,燕人這次,到底打算下多少血本,朕之前和諸位臣工商議的結果,是燕人在滅晉之後五年內,應該不會再行大戰,現在,看來那位燕國皇帝,又想賭了。
真是個……瘋子。”
攝政王伸手,
將手中剩餘的乾果灑落在了地上,
道;
“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的道理。”
……
燕國將要伐楚,這個訊息,被封鎖壓制住了。
當然,想要永久隱瞞,是不可能的,一是沒這個可能,二也是沒這個必要。
戰事一起,兵卒開拔,能瞞得過誰?
真全都瞞住了,誰去打仗?
眼下的封鎖訊息,只是為了給政局一個平穩的過度時間,以讓朝廷得以從容地佈置和安排。
三日後,
郢都皇宮內的金鳳殿,
攝政王坐在龍椅上,
在其下方,坐著六十餘位貴族。
裡面,老人和中年人,各佔一半。
楚國的政治習慣,朝廷內,有一半的官位,其實就是貴族們的囊中物,非有對等貴族身份者,不得擔當此任,有些官職,甚至成了某家貴族的世襲傳承。
大殿中央,燃著一排火把。
相傳當年楚侯和麾下封臣們每次議事,都是以火把為引,大家團坐一圈,所以,這個儀式,一直傳承了下來。
其實,各大貴族族長,只要沒有特殊情況的,基本都會在郢都任職,就是有一些因為身體情況而不得不回到封地養老的,也會派出族內下一代內定的族長來郢都接替自己的職位。
大儀想舉行的話,真的可以和朝會一樣,第二天就能湊夠人。
之所以等三天,是因為距離郢都比較近的那些貴族,他們的真正的話事人,需要從家族裡趕來,而且這幾個家族,算是楚國最為強盛的一批。
比如昭氏、景氏、獨孤氏這類。
而這時,
待得所有人入座就位後,
景氏老族長親自上前,拔出一根火把,轉身,走到攝政王面前,顫顫巍巍地跪伏下去,將火把舉過自己的頭頂。
攝政王伸手接過了火把,將其插在身側準備好的鐵籠子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