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則是這麼玩兒,失去了戰爭的精細感,很沒美感。
梁程打仗,喜歡穩妥,或許是因為鄭伯爺家底子一直薄,所以迫使梁程打仗時也得學會打那種精打細算的仗。
田無鏡打仗,則喜歡嚴謹,再複雜的戰爭局勢,他都能做到抽絲剝繭地處理,他就像是一個極為高明的工匠師傅,甭管外面戰況如何,他只是在有條不紊地修理著自己手中的物件兒,等物件兒修理好了,推開門,敵軍就潰了。
鄭伯爺還是受田無鏡的戰術影響多一些,
倒不是鄭伯爺覺得田無鏡的作戰風格比梁程優秀,
而是覺得,
靖南侯指揮打仗,
真帥。
曾經,鄭伯爺還只是翠柳堡一守備時,麾下也就蠻兵一小群,還被樊力那個憨憨調教成衝鋒就喊“烏拉”。
後隨著靖南侯入京,於皇子府邸內指揮靖南侯親兵衛隊,
則,
拔刀收刀,
周遭親衛配合整齊,
自那一刻起,
鄭伯爺才明白,
這,
才是自己想要的感覺。
人活一世,那活的是責任;
二世為人,那活的便是瀟灑。
騎兵衝鋒,加入戰局,一個衝陣,就擊穿了前方聚集的叛軍。
而鄭伯爺身後的甲士,則特意下馬步戰跟隨收尾,原本結陣的第一路援軍在看見自家伯爺馳援後,馬上殺出。
一時間,軍械庫這邊的局面完全逆轉。
叛軍起勢,拼的,就是一口氣,此氣不得綿延,一滯就亂,一亂就崩,一崩,就潰。
戰局甭管大小,其實都是一個道理。
昔日鄭凡和田無鏡雙騎入天斷山脈,田無鏡就曾告訴鄭凡,打仗不是想著怎麼把敵人殺光,而是想著怎麼把敵人擊潰。
叛軍想逃,卻又被剛剛擊穿他們而過的騎兵追上去一記馬刀,也有不少人跪地棄械投降。
有校尉將目光投向自己伯爺。
鄭凡只是笑笑,
道:
“不留活口。”
不是鄭伯爺冷血殘酷,嗜殺如命,而是此時城內紛紛擾擾,自當以雷霆手段撲滅,哪裡來的時間和你收押俘虜慢慢條理?
再說了,一場叛亂下來,死的,不僅僅是叛軍,待得叛亂平息之後,一場大肅清是必不可免的,謀反之罪,最喜株連,到時候,死的人只會更多,眼下,只是毛毛雨罷了。
軍械庫內部的叛軍,在外圍燕軍殺入後,也馬上崩散,卻無處可逃,最後全部被斬殺。
鄭伯爺一邊摸著胯下貔貅的鬃毛一邊繼續下令分兵,
一路去往西門,
一路去往各處大門府邸傳令,命其不準出門,不得出家丁護衛上街,只准自守家門,否則就算你打著幫忙平亂的旗號,也罪同謀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