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部門確定了最終的五年發展計劃之後,普里莫首相就將完整的計劃書提交給了卡洛。
因為這只是一份計劃書的原因,所以不需要上交給參議院投票。其實這更像是內閣政府給自己制定的目標,用來鞭策內閣大臣們努力去實現。
但要是能順利完成五年計劃中的目標,絕對是大功一件,並且有利於五年後的內閣政府重新選舉。
就算不能當選為首相,也能作為自己的一種政績和能力的體現,展現給下一屆內閣政府的首相,從而獲得被重新提拔為內閣大臣的機會。
西班牙對首相的任期是有具體的要求的,每屆任期為五年,只能連任兩屆。
但對於其他的內閣部長沒有具體的要求,只要有能力並且獲得了首相的信任,連任到死都沒有問題。
之所以在內閣部長的任期上沒有具體的要求,完全是為了更好的利用這些有能力的人才。
要是一個人非常有能力,但是卻因為內閣部長的任期從而不得不年紀輕輕就告別了內閣政府,那就成了西班牙的損失。
卡洛看到普里莫首相所制定的五年發展計劃的時候,第一反應是有些驚訝,但隨後也就很快理解了普里莫首相的想法。
雖然五年計劃總體上的目標要比之前更加遠大,但問題是現在的西班牙也絕不是五年前那個西班牙。
更何況,經濟危機還在繼續進行當中。西班牙的買買買和挖挖挖的行動仍在進行,每天都有大量的國外裝置和技術資料被運輸到西班牙,然後轉移到其他的企業和工廠當中。
一兩年內或許還看不到什麼成果,但等到三四年之後,等到西班牙的企業和工廠徹底吸收了這些外國的裝置和技術資料,並且能夠自主生產和研發的時候,西班牙的工業和其他行業會得到井噴式的增長。
換句話來說,這樣宏大的目標在現在看來或許比較困難,但考慮到完成目標的時間也有五年,實際上還是有很大的希望的。
再說了,國家發展本來就是一個迎難而上的過程。要是發展真的有那麼順利和輕鬆的話,這豈不是代表著內閣政府的職位任何一個人來都可以完善的執行下去?
要這些內閣大臣是幹什麼的?不就是讓他們迎難而上,帶領各部門推動西班牙的發展的嗎?
卡洛總體的看了一下普里莫首相所制定的五年發展計劃,對於五年後的西班牙還是相當期待的。
要是能夠妥善完成五年計劃當中的所有目標,西班牙在五年後也能驕傲的稱自己為強大的列強國家。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份五年計劃完成之後,西班牙的總工業規模和重工業規模、軍工規模都將徹底趕上義大利。
在經濟規模方面或許不如義大利,畢竟義大利的人口更多。再加上西班牙的軍隊擴張將徹底完成,海陸兩軍的總戰鬥力和規模都會超過義大利。
要是義大利都能被稱作列強的話,西班牙又為何不能被稱作列強呢?
卡洛最期待的還是關於西班牙的人口情況。在第一次五年計劃當中,西班牙的人口增長就超過了115萬人。
而普里莫首相對於第二次五年計劃當中西班牙人口增長的具體規模,初步期望是150萬人左右。
這也並非是盲目想象。首先是西班牙人口規模的增長導致的新生兒數字增加。一個人口更多的國家出生的新生兒肯定是要比人口更少的國家更多的。
其次就是經濟危機中各國的移民。雖然西班牙主要挖掘的是技術型人才和科研型人才,但還是有大量的歐洲人口隨著經濟危機而移民到國外。
西班牙在這次經濟危機中是比較特殊的,再加上大量挖挖挖買買買吸引了很多國家和民眾的目光,預計未來或許會受到歐洲移民的歡迎。
不過,對於這些歐洲移民,還是要控制他們的數量的。這也是普里莫首相將五年計劃中人口增長的規模初步預估在150萬的原因。
要是不限制移民的數量,甚至五年內西班牙的人口就有希望提升到2000萬。
但這樣盲目的人口增加並非是一件好事。西班牙的主體民族是西班牙人,西班牙人佔據總人口的比例也將決定西班牙國內的穩定。
能夠體現這一點的,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奧匈帝國。奧匈帝國的人口並不少,至少也有3700萬人以上,在歐洲列強當中人口僅次於德國,比法國和英國的人口都要多。
但奧匈帝國的綜合國力明顯在英法之下,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奧匈帝國的民族分佈太過複雜,主體人奧地利人,或者說南德意志人並沒有佔據太高的比例。
而奧匈帝國在一戰後解體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正是因為其他民族已經佔據了相當的話語權。
雖然預估人口增長只有150萬左右,但西班牙仍然有希望在1879年達到1925萬左右的人口。
雖然西班牙不能吸納太多的移民,但有一個地區的移民是個例外,那就是曾經屬於西班牙殖民地的國家的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