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純粹的商業角度來看,被報道的好處遠遠超過了弊端。”
“這真的是很有趣的事情,非常有趣。”
“即使是紐約時報上一篇含有批評性的報道,可能對你個人有傷害,但是,對你的業務卻可能非常有價值。”
“關鍵是,如果你有點與眾不同,或者有點離譜。或者如果你做了大膽或有爭議的事情,媒體不用邀請,就會爭先恐後的報道你。”
“這正是你需要的。”
“在這個過程中別管他們,保持平常心。別聽那些假新聞罵你,做你自己的事。”
“因為,他們在幫你通往成功的第三步。”
……
……
第二天,還是同樣的時間,穿著工裝一字裙的雪莉·桑德伯格,又一次走進了扎克伯格的辦公室。
這次女人的表情帶著一種無奈的表情。
在頭一天,兩人經過討論,認為陳諾在《時代》裡的回答,或許只是他偶然頭腦發熱的奇談怪論,可以暫且不管。
但是,這一天,2009年9月15日的《人物》週刊卻證明了,那個人並不是一時的頭腦發熱。
他是一直頭腦發熱。
而且是過熱。
《人物》比起《時代》來說,側重點並非是放在了他目前的社交賬號上,它更關注他的本職工作,也給予了這位亞洲演員更多的版面。
整整七頁的採訪,
從2005年的柏林開始,到最近的戛納,幾乎涵蓋了陳諾從最初到現在的這幾年全部的演藝生涯。
人物的記者不僅談到了過去的成績,也談到了他即將開拍的科幻電影。
或許就真的如同在開篇時所說,這是一次暌違三年的採訪,想問他的問題有很多。
但是,當被採訪人談到科幻電影之後,又聊了聊未來世界之後,整個採訪畫風突變。
他又開始大談特談他那個影片平臺,談那個子虛烏有,聞所未聞的程式演算法,給人的感覺好像馬上就要從演員轉行企業家了似的。
“facebook在這方面對我很寬容。我已經在中國註冊了一個科技公司,專門準備做這件事。可能整個週期需要兩到三年時間.”
看到這,扎克伯格抬起頭來,搖搖腦袋道:“雪莉,你怎麼看?”
雪莉·索德伯格道:“馬克,會不會他是因為對我們的新合同不滿,所以藉此向我們施加壓力?馬克,我沒有接觸過他,我不瞭解他這個人。你的意見才是關鍵。”
扎克伯格轉了一會筆,隨後搖頭道:“我無法判斷。有可能你說的是對的。不過……”
他忽而笑了起來,“他真的對此一竅不通。他也選錯了方向。我相信不用我們出聲,自然會有人告訴他,他說的這些,是一個多大的笑話。”
小扎說得沒有錯。
接連兩日在《時代》週刊與《人物》雜誌上發表的言論,歷經數日的醞釀、發酵,開始逐漸進入更多媒體的視野,引發廣泛傳播。
然而,報道的風向卻大多充斥著奚落與嘲諷之意。
眾多科技領域的專業人士紛紛表態,認為這就是典型的好萊塢低學歷群體所展現出的淺薄見識。
那種魔法演算法,簡直就是外行中的外行才會誕生的想法。就目前的硬體基礎以及資料處理能力而言,完全就是個童話故事。
一時間,鋪天蓋地媒體上都是對他的種種嘲笑。
在fb總部,扎克伯格以及雪莉見此也不由得放下心來。
這一下,這個突發奇想的中國人總該知道自己有多錯,從而閉嘴了吧?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在9月20日的紐約時報中,陳諾再次露相,並又一次提到了他那個被所有人嘲笑的影片交流平臺。
“唐納德慈善晚宴共籌集千萬美金,NUO CHEN競下2009年海湖莊園聖誕晚會冠名權,稱將用作他影片平臺的宣傳。”
“在發言中,他稱已經為影片平臺想好了名字,叫做Instagram,意思是即時的電報,它將可以讓使用者像電報一樣,飛速分享影片。”
當扎克伯格看到這篇報道的時候,和雪莉·桑德伯格一樣,是真的搞不明白陳諾究竟在想什麼。
為什麼對一件毫無意義,看上去並沒有任何成功可能的事情上如此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