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報告會上也不願意被人比下去,可以說是少年意氣,有爭強好勝之心,但其實也可以理解為智商高絕之人總有著撇開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比如怎麼讓其他人心甘情願的都團結在他這個小傢伙身邊?無非是需要打造一個利益共同體。
一千個人能有一千種心思。尤其是搞數學的,心思更多。
能者上,庸者下。這句話說起來簡單,但真要落到實處,難得很。
他現在可以無視規則,一是因為他年紀小,誰也不好意思跟他斤斤計較。而且真生氣了就算是掀桌子,各種輿論環境也是偏向他的。
二是他上面還有袁老跟田言真幫忙頂著,自然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但人是會長大的。
十幾歲的時候他能幹的事情,等到二十多歲,三十歲的時候再幹肯定就不合適了。
前者是機靈可愛,不通世事,後者就是恃才傲物了。
解決方法也很簡單,在他還年輕的時候就先把規矩立起來。確立足夠的優勢。
喬喻甚至覺得一個菲爾茲獎還不夠。因為他還太年輕。
人家三十多歲的時候拿個菲爾茲獎,以後就算沒什麼突出的成果,光吃老本都能享一世榮光,但他不行。
十七歲拿了菲爾茲獎,哪怕只是寂靜一段時間,說不得都會有人覺得這是傷仲永了。
所以要讓一眾數學家歸心,等到袁老跟自家導師退休之後,他還能把人使喚得如臂指使,就等趁著現在他可以心無旁騖做事的時候,多拿出點東西來。
展現他的能力並不是曇花一現,總之不能讓餘偉那廝搶了風頭。
就這樣轉眼間又是一週就過去了。
距離定於九月十五日召開的報告會也只剩下三天。
已經有受邀前來的國外數學家抵達京城。比如安德烈教授,丹尼斯教授,山姆教授……
沒錯,第一批抵達華夏的,大都是之前跟華夏這邊教授跟研究員有過合作的學者們。
跋山涉水來一趟不容易。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跟皮埃爾·德里尼想的一樣,順便來華夏度個假但只參加一場報告會多少是有些划不來。
提早來兩天正好跟以前一起合作的教授們聚一聚,聊一聊。
尤其是那些跟華清或者燕北數學院有過合作的學者們,這次來的都很積極。
整個數學理論學界又沒什麼秘密,只要是那些知名數學家,誰在研究些什麼,近期又發表了什麼論文,都不是秘密。
不知名的,但近期出了重要成果的同樣如此。
比如將素數間隔上界縮小到2就屬於這種。
自從張遠堂將證明了素數間隔上界有界之後,在極短時間內被縮小到了246。
然後十多年過去了,這個數字一動不動,最後西方數學界用了種種辦法,縮小到了
直到喬喻搞出了廣義模態公理體系,終於將這個數字縮小到了個位數,但始終沒能達到2這個極限值。
但現在又有人攻克了這個難題。
很顯然,廣義模態公理體系,已經將現代數學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目前來看,數論、代數幾何、表示論……等等數學分支都能用上。
許多國際學者的判斷其實也跟洛特·杜根一樣,燕北大學這段時間成果能像井噴一樣湧出,而且做出成果的還是不同的人,大家都覺得是燕北大學這邊有更先進的教輔資料又或者學習方法。
這種情況早些過來就很有必要了。
數學像這樣大發展的時代不多,如果不抓住機遇,等這波發展的紅利吃完了,再想名流千古可就難了。
是的,對於這些搞學術研究的來說,最崇高的理想大概還是在後世的教科書裡能像先輩那樣留下自己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