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安德魯·懷爾斯。
他接到洛特·杜根的電話之後,就直接拒絕了。用的藉口是最近很忙……
洛特·杜根沒有放棄,建議對方仔細看看這篇論文的引言部分,然後再做決定。
安德魯·懷爾斯給了洛特這個面子,看完了引言部分,然後評價了句:“你確定作者不是在胡說八道?”
然後洛特·杜根便在皮埃爾·德里尼還沒看過這篇論文的時候,就幫著這位菲爾茲獎大佬對這篇論文做出了評價。
“當然,知道皮埃爾是怎麼評價這篇論文的嗎?他說這將是本世紀最偉大的里程碑之作,沒有之一。這也是我選擇你作為審稿人的原因……安德魯!
畢竟你也曾經創造過歷史。毫無疑問,你的工作是上個世界最偉大的數學裡程碑之作之一,所以我想相信你一定對這個世界的接力之作感興趣。”
作為一位期刊主編,像一個推銷員一般巧石如簧,只為了幫喬喻的論文找相匹配的審稿人,足以證明洛特·杜根對工作有多負責。
也正是這句話,讓安德魯·懷爾斯沒有再拒絕,欣然應諾了成為了這篇論文的審稿人。
隨後安德魯·懷爾斯便開始不斷的給洛特·杜根發郵件。
第一封郵件大意是:這篇文章的確有些很有意思的想法。
第二封,這篇文章有許多創造性不應該說是顛覆性的想法,也許是對的。
第三封,他好像真是對的,我努力想要找到漏洞但還沒能成功,也許我需要逐字逐句的去找毛病。
第四封,不得不承認皮埃爾·德里尼說的好像沒錯,這篇論文可以開啟一個時代,因為我好像挑不出毛病。我已經迫不及待想知道論文作者是誰了!所以這篇論文透過!
洛特·杜根給安德魯·懷爾斯回了郵件,順手就把喬喻目前的成績都發了過去。
然後又把安德魯·懷爾斯給他發的這四封郵件轉發給了皮埃爾·德里尼。
畢竟這些內容其實沒有什麼涉及到隱私的內容,而且他也一句話直接徵求了安德魯·懷爾斯的意見。
“非常感謝你,懷爾斯教授,我會將你對這篇論文以及對皮埃爾評價的評價告知德里尼教授的,他一定會覺得你們再一次成了相互理解的知音。”
很快,皮埃爾·德里尼便給了他回饋。
“我的意見跟安德魯基本一致,所以你可以跟更多的人宣傳我的那句評價了。”
……
一般而言,排名越靠前的期刊審稿週期越長。尤其是數學論文,審稿週期以年計算並不算什麼新鮮事。
當然也不是審稿人故意要拖那麼久的時間,關鍵問題在於一般能在這類期刊上刊登的文章,要麼解決了重大問題,要麼貢獻了新的思想,其證明過程往往很繁瑣。
尤其是站在編輯室的角度,越是重要的論文,編輯選擇審稿人的時候會愈發審慎。
畢竟建立起學術信譽很難,但毀掉卻很容易。有幾次就足夠了。
就好像有些期刊只要給了大家付版面費就能發的印象,那就成了業內公認的水刊。大家只要一看期刊名字,就能知道大概是怎麼回事了。
不過隨著安德魯·懷爾斯跟皮埃爾·德里尼幾乎同時給出了論文透過的回覆,洛特·杜根感覺喬喻跟陳卓陽的論文應該能在11月就發表了。
畢竟這兩篇論文篇幅其實都不長,總計也才二十五頁。
高齡的懷爾斯教授都能如此快稽核透過,其他審稿人應該問題更不大。
當然他也不好太過催促不過為了保證如果其他四位審稿人能在本月完成審稿,十一月就能見刊,他乾脆直接給負責排版的編輯打了個電話……
“嗨,約翰,我希望你能幫個忙……就是下期排版工作做兩份。我給你發了一封郵件,附件的兩篇論文先加緊校對。
對,把頭版留出來,如果這兩篇論文能在這個月過去之前稽核透過,那麼十一月的雜誌就把這兩篇論文放上去。”
好吧,其實這也不算太誇張。喬喻還沒破當年張遠堂的記錄。
他那篇關於素數有界間隔的論文僅用了三週就接收了。在當時創造了創刊130多年來接收論文最快的記錄。
如果喬喻的論文能在十一月見刊的話,就見刊速度來說大概能排到前三。
當然做這些並不是無所求的。
期刊從來都是跟優質的論文互相成就的。當喬喻跟洛特·杜根說了他的野心之後,洛特·杜根自然更希望所有關於廣義模態數論公理體系的論文都能在發表。
畢竟數學界有四大頂刊,而不只是一大頂刊。豪華且效率夠高的稽核團隊,對於頂級期刊來說,也是競爭力的體現。
喬喻是個非常聰明的人,洛特·杜根相信這個未來的數學之星能感受到他的苦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