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錦先是一喜,隨即臉上出現了一絲陰霾,道:“可惜了,城破之時,有一萬多士兵突圍而逃……”
“逃得了初一,逃不了十五,”李自成話鋒一轉,淡淡地道:“俘獲了多少偽明的軍隊?”
“回皇上,俘獲計程車兵過萬!”
李自成心中琢磨,被俘一萬士兵,傷亡計程車兵應該不會少於數千,突圍的一萬士兵之中,又會逃亡數千,高傑部計程車兵,恐怕消耗了一小半。
他回過身,看了眼身後的尹先民,道:“降兵現在如何,他們願意歸順華夏嗎?”
尹先民微微低著頭,道:“回皇上,降兵聽說天命軍從來不缺糧餉,都願意歸降,不少人還很主動,暫時在營內操訓,小人從中挑選了六千士兵,正單獨操訓!”
李自成思索片刻,決定執行原先的計劃,道:“將挑選出計程車兵,整編為一個團,尹將軍暫時出任團長。”
“微臣多謝皇上厚恩!”尹先民原本是大明的長沙總兵官,但歸降天命軍之後,一直沒有得到任命,這次成為天命軍的團長,總算有了具體的職務,雖然官職不高,心中卻是十分歡喜。
“至於另外的數千士兵,必須強制退役,”李自成繼續道:“告訴他們,願意去遼東的,每人發給十兩銀子的安家費,可以帶著家眷,到了遼東,地方官府會給每丁免費發放三十畝耕地,”頓了一頓,又道:“還要告訴他們,先到遼東的,可以優先選擇肥沃的土地。”
現在的遼寧省,只有寧遠、錦州兩府,連同女人在內,不過七十萬人口,兩府有大量荒蕪的土地,如果將降兵遷入遼東,雖然花費一些銀兩,甚至還要資助遷移途中的糧食,但他們一旦在當地落葉生根,就會為駐紮錦州的第三營生產糧食。
這樣就可以減少從京師的運輸,加上途中的消耗,相當於雙倍納稅。
最重要的是,第三營很難堅守一塊荒地,人口越多,當地就會越繁華,不僅第三營的將士不會感到孤單,未來的遼寧省,也會很快興盛起來。
尹先民雖然不明白李自成的心意,但皇上的話,那就是聖旨,他只有執行的份,他微微躬身,道:“微臣遵旨!”
李自成當晚在徐州的州衙下榻。
晚飯過後,他展開行軍地圖,獨自觀看著,發現徐州是一個直隸州,相當於“府”,只是土地面積比較小而已。
思索片刻,心中已有主意,便收起行軍地圖,躺到床上,或許是行軍的疲勞,不一會兒,便是鼾聲如雷……
天明後,李自成再次召見尹先民,向他打聽城內的狀況,得知原來的知州,在戰爭中失蹤了,也有可能是隨軍突圍了。
這樣也好,京師有大量的官員等待任命,他這次南下,隨軍帶了不少官員,便重新任命了徐州知州,連同蕭縣、沛縣、豐縣、碭山縣四縣的知縣,也是安置到位,讓地方官府先行運轉起來。
官員們來自京師,對華夏的律法,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李自成還算不放心,讓親兵團長盧陽將他們集中起來,詳細學習了一日的律法。
李自成自己卻是喬裝改扮,換上諸生的長衫,帶著何小米和幾名親兵,去市坊逛了一圈,見市坊如舊開業,百姓們面色如常,這才放下心來。
百姓們的心中,根本沒有國家觀念,也不能怪他們,上至皇上、朝中的高官,下至地方的各級官員,什麼時候不是將他們看做賤民?
皇上和朝堂的高官,百姓們或許一輩子都見不到,與百姓打交道的地方官吏,在國家的官僚體制中,算是最微末的官吏,但在百姓的眼中,卻是“父母官”,自古“民不與官鬥”,可見官員與百姓,是何等的對立?
在和平年代,或許感覺不到,但到了國家危急存亡的時刻,沒有國家認同感的百姓,常常背叛了國家、民族,成為所謂的“漢奸”,並不是漢人熱衷於成為帶路#黨,而是漢民族歷史上,從來只有王朝,而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國家,百姓從來只有納稅的義務,而沒有主動享受國民的權利。
沒有權利,何來義務?
就像遼東韃子麾下的漢人,沒有人希望成為異族的奴僕,但大明放棄了他們,他們從來也沒有指望大明會解救他們,這樣的百姓,能指望他們效忠大明?指望他們用鮮血和生命去反抗韃子?
在市坊上走了一圈,雖然百姓們喜笑顏開,但李自成卻是越來越感覺到,推廣新式教育,破除愚民政策,讓百姓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已是刻不容緩。
或許百姓的覺醒,會削弱部分皇權,但百姓終究會覺醒的,沒有覺醒的漢民族,哪一次朝代更替,皇家都是斷子絕孫,倒是覺醒之後華夏,破天荒地留下了宣統帝溥儀的性命……
“李自成”已經來到這個時代,就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