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中文網 】,熱門免費閱讀!
出了成都,沿著沱江、岷江向東南方行進,翻過龍泉山,便是一馬平川,既沒有關隘,也沒有堅城,各府縣的駐軍,不過數十,上百就是很難得了,在遊騎、漢清局的接應下,天命軍所到之處,都是望風而降。
戰爭本身,並不需要多少時間,天命軍耽擱的時間,都是在行軍路上,外加安置府縣,郭世俊的主要精力,還是在成都府和川北,並沒有隨軍同行。
李自成最為苦惱的,便是沒有文臣伴隨,將安置百姓的事情分擔了,郭世俊是此次出征的最高文臣,可是,他一人之力,暫時也照佛不到川南。
軍事上並沒有什麼威脅,為了加快行軍速度,儘快將這些府縣納入天命軍的範疇,大軍過了資陽後,李自成將大軍一分為二,宋文部的步兵,沿著沱江沿岸的官道南下,而他自己則隨著李過部的騎兵,沿著西面的岷江南下。
半個月後,李自成到達岷江與長江的交接處——敘州府,而宋文部也趕到沱江在長江的出口——瀘州。
兩部雖然保持聯絡,但戰鬥卻是停止了。
此時已是六月,正值盛夏,天氣炎熱,李自成便讓士兵在江畔休息一段時間,而且沿途攜帶了不少戰俘,一路押著,不但要消耗軍用物資,也會分散士兵的精力,降低軍隊的戰鬥力。
這些戰俘,李自成預備從他們當中招收一批水軍,但需要甄別,不是什麼人都可以加入天命軍。
成都以南的府縣,駐軍的數量並不多,兩部的戰俘,加起來還不到兩千,距離李自成心目中所想的數量,差得太遠。
還要挑選、甄別,年齡偏大、紀律不好、極度自私、不識水性等等,都會被剔除出去,李自成反覆取捨,最後留下一支不足千人計程車兵。
其餘的戰俘,教育一番後,讓他們回家,歸於民籍,官府即將給他們分發土地。
當然,加入水軍的這些士兵,也會分到相應的土地,服役的這段時間,土地由家人、鄰居代耕,除了納稅,士兵可以白得一些收成,補貼家用。
不足千人計程車兵,實在太少,李自成又從百姓中招納了六百士兵,和原先的戰俘一道,組成水軍。
暫時沒有合適的艦船,李自成便讓士兵們進行身體素質和軍紀操訓,天命軍的陸軍與水軍,紀律上相差不大,主要內容是一致的,除了關愛百姓,就是絕對服從軍令。
數日後,周坤親率青海水軍的前部,終於趕到敘州,因為輕裝趕路,他並沒有攜帶艦船,而是從陸路趕來的。
沒關係,只要接管了這批水軍就好,李自成將這一千五百餘名士兵交給了周坤,讓他儘快操訓成熟,接管長江防線。
李自成預備再次啟程了,這次目標是東方,雖然敘州府、瀘州都是地跨長江,長江以南還有大片的土地,但他現在沒有可用的水軍,只能在江北打轉。
他暫時不準備去江南,不僅是因為水軍的事,過了江南,雖然還是四川的地界,但已是雲貴高原的北麓,山高水密,異族的土司眾多,想要征服他們,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還是先將江北的成都平原完全佔了,有了足夠的糧食、人口,天命軍的實力上升了,才有時間、實力,收復成都平原四周的山地。
在李自成的心目中,天命軍此次出川,第一次在朝廷面前亮相,朝野必定震動,征伐大軍指日可至,最大的敵人,還是朝廷。
必須及早拿下成都平原的西北部關隘,阻擊朝廷大軍西征。
楊嗣昌的“四正”、“六隅”、“十面張網”戰略,主戰場就在湖廣,洪承疇、左良玉、熊文燦……除了遼東軍,朝廷的主力軍隊,還有名將,都在關注著湖廣,一個轉身,就會面對四川。
必須儘快拿下重慶、夔州,在沿江部署水軍,然後大軍折而向北,將大巴山的缺口堵起來,時間,對天命軍來說,顯得十分寶貴。
李自成將敘州安置好之後,便要率軍沿江東征,過了宋文部駐紮的瀘州,便是重慶府地界,出發前,他再次開啟行軍地圖,盯著東南面那一系列的山地,心中將前生後世的有關知識,在腦中過了一遍。
重慶簡稱“巴”,與成都的地形已經有著巨大的差異,“巴山”、“蜀水”,便是兩地的地形寫照。
成都是標準的平原地區,有了都江堰工程之後,充分利用了岷江的水,在成都平原建立密佈的水網,灌溉了大片的耕地,不但減輕了水患,也造就了蜀地的富足。
而重慶地區山多,嘉陵江以西,有大量的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構成一片丘陵地,外圍便是米倉山、大巴山,將東北方向死死環住,重慶以南,越過長江,便是雲貴高原,同樣是難以逾越的絕地。
長江在大巴山、雲貴高原的夾縫中,好不容易衝出一條河道,卻被西面的巫山所阻,雖然長江的水量足夠大,生生將巫山從中部衝段,但航道卻是不順暢,兩岸怪石嶙峋,江心險灘密佈,水道百折千回……
三峽江段,在後世看來,風光無限,但在大明時代,卻是交通上的天塹!
周坤的水軍,究竟部署在何地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