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天的戰術馬上就實施下去。
上尉對二十輛皮卡進行了改裝……在後部安裝了一塊半人高的15MM厚鋼板,這高度正好可以為射手等提供掩護又不至於遮擋了高射機槍的射向。
同時高射機槍也不再是裝在車頭部而是在後車廂中部,這樣一來調轉槍口朝後射擊就更方便。
缺點就是機槍自身及槍架的重量太輕,皮卡行駛的過程中車身顛箥會使槍身不穩甚至可能整個被掀到車下。
不過這個問題很好解決,只要在皮卡後車廂裡焊上幾個簡易的可裝拆的卡座也就可以了。
最大的問題其實還是士兵的訓練,各種奇葩問題層出不窮,進行車載訓練時打得興起計程車兵甚至將槍口轉向了前方的駕駛室……“嘭嘭”幾發子彈穿透皮卡的薄皮將擋風玻璃擊穿。
幸運的是司機被嚇得猛踩剎車,由於慣性的作用射手整個人摔倒在地上沒能繼續射擊,否則整車人只怕都要完蛋了。
迅速下車掩蔽佈署的時候,一群人手忙腳亂的在路邊架好機槍並做好偽裝,過了好一會兒才發現子彈忘記拿下車……秦天不由一臉懵逼。
又或者就是重新上車時因為上錯車自己人互相爭執不休,甚至還發展到要打上一架……不就是上錯車嗎?換一輛車又沒損失什麼,如果在戰場上因為這事起內訌,就等著敵人來收拾吧!
後來秦天才知道,之所以會發生這情況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德維爾的這支部隊裡有不同部落的人。
非洲大多都是這樣的情況,部落內部比較寬容比較和善。因為就像之前說的,部落內部對他們來說就是“親戚”,而部落之外的人就是潛在的對手或乾脆就是有恩怨的敵人。
這一點與二戰時期英國、義大利的殖民統治有關係……殖民者為了更好的統治這片土地有意助長這種部落割據的氛圍。
其目的很簡單,非洲人為自己部落與其它部落爭來鬥去,才無法形成一股統一的力量將殖民者趕出去。
因此,那時組建軍隊甚至黨派往往都以部落為單位。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些部落後來倒是團結過一次,不過不是對外來殖民者而是對索馬利亞前總統巴雷……
巴雷於1969年至1990年間任索馬利亞總統。
應該說軍人出身的巴雷還是相當有魄力的,他在擔任總統期間就充分認識到了索馬利亞各部落死守著自己的武裝和勢力無法團結成一股力量的危害,於是希望能消除派別鬥爭促進經濟發展。
這有點像“削藩”,其本身沒什麼錯,問題就是巴雷過於直接、粗暴而觸動了部落首領的利益,導致索馬利亞部落聯合起來推翻了巴雷的統治。
這其中美國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理由都懂的:推翻獨裁統治,推進民主化。
事實證明這不是個好的選擇,因為巴雷倒臺後各部落又成為一盤散沙互相間爭來鬥去,其結果就是使索馬利亞進入了混亂、無序的戰亂時代。
雖然秦天對這支部隊不是很滿意,但德維爾卻並非如此,他們在參觀這支機槍部隊的訓練之後就頻頻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