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午又是整理煤炭,又是燒火。
這樣的生活,簡直是太……忙碌了。
小賣鋪也終於整理出來,開業了。
周圍的鄰居十分的給力,都好奇地跑過來看熱鬧。這一圍觀不要緊,買賣的雙方,才發現彼此的生活習慣不一樣,需要和供給有些不對等。
比如,在這個時候的古縣,大家都還是一斤一斤的打醋,袋裝醋出現的太少了。
不只是醋,食用油也是打著吃。
菸酒之類的太高階的,也沒有什麼人買,大家要買也是低端的,日常能用的。
各種零食倒是很受歡迎,但是也僅限於幾毛錢的,上了一元兩元的,賣的很慢。
而顧客經常來買一些針線什麼的,她們這裡又沒有。
總之,一句話,就是這裡的消費水平跟石原市差別太大了,彼此都需要互相適應。
為了更好的跟古縣的生活接軌,小賣鋪裡自留了曾以柔在看著,順便沒事了複習複習資料。
而曾若蘭,則忙著在古縣的大小市場上跑著,順便去了很多的小賣鋪打探行情。碰到合適的,就批發點到自己的店裡去賣。
這一輪下來,等小賣鋪漸漸地快被本土化的時候,曾若蘭已經對古縣的各批發點十分的熟悉,物價水平也有了瞭解。
她隨手在自己的一個筆記本上記著東西,對比著石原市和古縣的差距。
還真讓她看出了一些門道。
比如,日用品,油鹽醬醋之類的東西,古縣的批發價比石原市的還要高,應該是從地級市到縣市又多了一層經銷商的關係。批發少一點的時候,沒什麼感覺,量大的時候,就有了差距。
再比如,石原市的商品品種特別多,就是小孩子的幾毛錢的零食,她店裡的比批發點裡的還要全,還要看著上檔次。有幾樣賣斷了之後,好些小孩子還一趟一趟的來問有沒有了,什麼時候可以再買到。
讓人意外的是,幾種大品牌的衛生巾賣了才幾天,就全部斷貨了。
而且,馬上就要過年了,菸酒要多買一些吧,過年的鞭炮、對聯等也要進一些,小孩子們到時候手裡的零錢多了,玩具零食也要進一些。
曾以柔雖然大部分的精神在學習上,但多年小本經營的敏感度,還是讓她察覺到了商機。
就跟曾若蘭商量,讓她年前跑一趟石原市,除了看看房子買賣的情況,就是多批發點賣的不錯的東西,便宜的日用品也多帶點。
如果那些批發點有聯絡方式,可以給她們留一個,日後要貨的時候,讓他們直接透過省運的汽車站,讓長途車稍過來,她們出運費,收到貨物之後打款過去。當然,這僅限於十分熟悉的好說話的商家。這個年代,遠沒有送貨上門這一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