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人撥了她們住在冒姑姑隔壁的院子裡,說這幾日事情忙碌,過幾日再說。”初秋道。
卓昭節想了想,道:“那就聽母親的罷,對了,好像之前林家要納妾……那個日子已經過了?”
立秋在旁道:“是過了,就是昨兒個,咱們家沒人有空,三少夫人請冒姑姑親自送了一份禮去,遊家三位郎君都過去的,如今還沒聽到什麼訊息。”
現在卓家自身難保,卓昭節也沒有太多心思‘花’在林家,點一點頭:“究竟我想的不夠周到,竟把這日子給忘記了,還好三嫂補了上來。”
“這事情因為原本請的是夫人,是要夫人過去陪著說林家郎君的事情的,故此沒告訴娘子,不然咱們也要特別記下來提醒娘子的。”暮秋笑著道,“再說昨兒個娘子也沒空。”
昨日是寧搖碧過來的,卓昭節聽出她話裡的打趣之意,佯怒道:“不許胡說!”
主僕嬉鬧了一陣,也就到了晚飯辰光,卓昭節之前沐浴時就看到膝蓋和手肘都腫了一片,雖然擦了‘藥’膏但沒幾日也好不了,用過晚飯也沒‘精’神像往常一樣看會書,就直接吩咐安置。
這晚陪夜的該是阿杏和阿梨,然而兩人白晝陪著卓昭節去請罪吃了苦頭,卓昭節有意體貼,就打算讓高秋和暮秋代替,但阿杏與阿梨都道不妨事,所以還是她們。
阿杏伺候著卓昭節拆了髮髻、脫了外袍,卻忽然道:“娘子,方才婢子去水葒館帶粉團回來,離開時恰好遇見沈郎君回去。”
“哦?”卓昭節知道若只是這樣阿杏也就不多這個嘴了,果然阿杏繼續道:“沈郎君看到婢子,就把婢子叫住了,猶豫了一陣,才說,既然遇見了,那還是給娘子罷——只是他給婢子的卻是一個紙團。”
卓昭節不知怎的,忽然就想到了之前敏平侯打算讓沈丹古去燒掉的那張紙,她問:“那紙團呢?”
“在這兒呢。”阿杏吞吞吐吐的道,“只是……只是還望娘子饒恕,婢子……婢子想,他到底姓沈,如今又是大郎襲了爵,可別是居心不良,拿‘亂’七八糟的東西到咱們這裡來,所以婢子就看了看……”
卓昭節蹙了下眉,隨即道:“他既然直接給了你,料想也估計到你會看的,你先給我看看到底寫了什麼!”
阿杏把紙團拿了出來,顯然之前她是藏在身上的,如今已經又壓扁了,費了好些功夫才重新拂直,卓昭節凝目一看,果然是敏平侯的字跡,不同於讓她燒給梁氏的那兩句,這張敏平侯打算直接燒掉、而不是讓孫‘女’燒給亡妻的紙上寫的卻是一首完整的七律,看語氣多半還是在寫梁氏——
中庭紅蕉黯黯開,昨夜枕上夢卿來。
綠鬢朱顏仍青‘春’,素衣藕裙認舊裁。
伏牖流眄不言語,隔窗默默相對矣;
縱知縱悟身已老,惟太息兮長悲哀。注
卓昭節看罷這首七律,再想之前那兩句“往事重翻浮百味,曾經恩怨難是非”,只覺得心中複雜難言,她想起來班氏提到的那句贊梁氏美貌的賦文“即素衣亦‘豔’壓紅蕉,去珠翠仍姿若仙姝”——賦文拿紅蕉比擬梁氏,七律雖然沒有直接說是紅蕉比梁氏,可下一句“昨夜枕上夢卿來”卻顯然是因紅蕉想到了梁氏,難道說那篇賦根本就是敏平侯年輕時候寫給梁氏的嗎?
但班氏說的卻是“當時好事者”,這麼說來又不像敏平侯了,到底敏平侯是梁氏的丈夫,連班氏都知道那句“即素衣亦‘豔’壓紅蕉,去珠翠仍姿若仙姝”,若這篇賦不是他寫的,那麼如今他再寫梁氏,又何必再提紅蕉?畢竟比擬美人的‘花’木那麼多,犯不著用一種旁人用過讚自己妻子的。
卓昭節發了會呆,把這個疑‘惑’丟開,仔細咀嚼著詩中意味,試圖揣測出敏平侯與梁氏,自己的祖父和嫡親祖母,當年究竟經歷過怎麼樣的愛與恨?
“綠鬢朱顏仍青‘春’,素衣藕裙認舊裁”,可見敏平侯對於曾經傾倒整個長安的髮妻不是不眷戀的,否則也不會特意寫到“仍青‘春’”三個字,但要說是後來梁氏年老‘色’衰才不好的也不對,之前算過卓孝理的年紀,那時候梁氏應是正當盛年,而且“素衣藕裙”更符合那賦文裡的“即素衣亦‘豔’壓紅蕉”,一詩兩處重合一句賦文,未必是巧合,多半是因為那賦文字是敏平侯所作,所以現在想起亡妻,也想起了舊賦,所以才有首聯“紅蕉”、頷聯“素衣”,既是想起當年作賦時的措辭,也是回味那時候的心境。
梁氏亡故已經有幾十年了,敏平侯卻還能夠記得她當年在時所著的素‘色’衣裙,這份眷戀,並不像是偶爾的想起,再看頸聯的“伏牖流眄不言語,隔窗默默相對矣”,元配發妻,‘陰’陽兩隔,隔了幾十年再夢見,竟也只是隔著窗、默默相對,甚至不能同處一室,更不必說彼此傾訴……卓昭節咬住‘唇’,只覺得心頭一陣陣煩悶——以她年僅十五的閱歷,自是不能理解敏平侯如今那份歲月醞釀沉澱又翻騰的情懷。
所以尾聯的“縱知縱悟身已老,惟太息兮長悲哀”,她也只能理解到:“似乎祖父當年與我嫡親祖母有許多的誤會,到後來明白過來時,祖母已經去了,祖父年歲業已長……如今徒剩悲哀。”
但她又想:“那麼祖父沒有叫我把這個燒給祖母,倒是燒了那兩句‘往事重翻浮百味,曾經恩怨難是非’又是為了什麼呢?”
她思索半晌,覺得困了,索‘性’一下收起來,暗想:“留下來下次一起問九郎!”
注木有錯又是作者自己寫的,明天就要比賽了作者現在壓力山大,完全沒心情仔細推敲,十分鐘寫出來的東西大家隨便看下吧,哦對了,記住自行領悟“敏平侯對梁氏愛恨難說”這一劇情。(藕:不是藕荷‘色’,是藕絲裙,作純白‘色’解。)